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克利夫兰天气 > 正文

苏州历史苏州市政协持续建言推动历史文化名城

类别:克利夫兰天气 日期:2012-11-15 10:46:07 人气: 来源:

  本报讯(黄建萍记者江迪)历时一年,古城墙修复工程平门、阊门、相门三个试点区段已在日前完工迎客。这三个区段只是苏州古城墙修复的试点,此次修复的古城墙总长虽只有1500米,却使无数的老苏州人圆梦,标志着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近十年来,围绕着苏州古城墙修复这一议题,历届市政协和广大委员积极鼓呼,付出了许多智慧与心血。

  历史上曾绵延15公里的古城墙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具风貌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老苏州人挥之不去的一种文化情结。上世纪50年代苏州和许多老城一样没有完整城墙。到上世纪80年代末,古城墙几成废墟。

  2004年,苏州提出了苏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没有墙何来城?城墙不,申遗成为一纸空文。加强古城墙,渐渐成苏州社会的共同愿望。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也为城墙的修缮而奔走呼吁,采用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苏州城墙及其遗址的问题。

  修缮古城墙,苏州市政协委员更是“紧追不舍”。在2004年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和2007年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黄铭杰先后两次就苏州古城墙立法问题提交提案。在2009年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城乡委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苏州古城墙应尽快予以立法的》。2011年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高福民等32名市政协委员提交了提案《苏州古城墙的及逐步重点恢复》,提出了从“十二五”开始,适时、分段、逐步重点恢复修建苏州城墙的。就是在这次大会上,市政协城乡委再度以集体提案名义疾呼“加快专项立法加大苏州古城墙的力度”,还在大会发言时以《分类分级和修复古城墙,为古城申遗创造必备条件》为题,引经据典详细阐述了对苏州古城墙要进行分类分级和修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委员的呼声引起苏州市委、市的高度重视。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在与委员们深入讨论后,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蒋宏坤批示要求,市政协派员会同市规划、住建局一起实地勘察,先搞修复试点工程,然后市委、市现场办公,确定具体修复方案。

  市政协全会一闭幕,市政协迅即成立专题调研组,多次邀请市区有关部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现场踏勘。几易其稿,市政协形成了《关于古城墙修复试点工程的几点》,并对古城墙修复试点工程的选址提出了在相门、阊门、平门三个区段试点实施的。

  2011年4月6日,这份报送苏州市委、市。4月11日,苏州市委召开古城墙修复利用试点工程现场调研会,蒋宏坤带队实地踏勘了阊门、平门、相门段几个节点现状,听取了市政协的汇报,原则同意市政协提出的。他还提出,这三段城墙,要把修复古城墙与、挖掘、彰显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把修复古城墙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把修复古城墙与周边整治、生态结合起来;把修复古城墙与社会效益、项目效益结合起来,体现原、科学性、价值性。会上,古城墙修复的“时间表”正式敲定——2011年8月底前做好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2011年10月1日前正式动工,2012年10月1日前竣工。

  这一决策引发好评。与会的市政协委员、文史专家徐刚毅兴奋地说,这次启动修复古城墙决心之大,标志着苏州古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修复工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2011年4月27日,时任苏州市市长阎立,十二届市政协王金华率队现场调研,研究讨论修复利用方案;苏州市委、市、市政协负责同志多次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2011年9月20日,苏州古城墙修复试点工程全面启动。

  工程启动后,委员们并没有松劲,而是着眼于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继续积极建言献策。在今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高福民、徐刚毅、范政提出了提案《重视苏州古城研究和古城墙修复试点中的考古工作》。市政协委员王根伟提交了提案《关于在市古城墙实施修复过程中,沿护城河修建健身休闲栈道的》。紧贴实际,可操作性强,每件提案均引起承办单位重视,有关得到采纳。今年6月,苏州市政协刚刚完成换届,市政协高雪坤上任伊始,即率队就古城墙修复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调研……

  “古城与城市现代化并不相悖。”高雪坤说,“我们相信,试点修复古城墙只是个开始,由点及面,古城工作任重道远,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将一如既往关心、关注这项工作,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人民政协报江迪

关键词:苏州历史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