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克利夫兰天气 > 正文

苏州人文历史大运河:与苏州城结缘2500年(组图

类别:克利夫兰天气 日期:2012-9-28 9:22:27 人气: 来源:

  首席记者李婷本版摄影瞿金根

  文化新视野

  大运河苏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早开凿河段,是最早的人工运河,是大运河的发祥地。

  大运河苏州段在中外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苏州段是漕粮的重要源头,是国之命脉,为国家的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运河苏州段工程浩大、技术复杂,了我国古代先进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

  大运河与苏州古城水系融为一体,苏州水系造就了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城市布局,并直接促成了享誉世界的苏州古典园林。这种水上园林城市景观,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独一无二。

  大运河苏州段历史文化遗存数量多,类型丰富,价值高。9个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登记的物质文化遗产690处,有国家登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

  如今,大运河苏州段每天通过的船只约有6000艘以上,约占运河全年通航总量的五分之一,苏州段运河是目前中国大运河货流强度最大的航段,是整个大运河最繁忙的河段之一,也是最具活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产生积极贡献的重要河段。

  不能遗忘的大运河苏州段主干航道:山塘河

  漫步在今天的山塘街,看着脚下的山塘河水无声无息缓缓流淌,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得到,眼前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浜,曾经是大运河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大运河苏州段的主干航道之一。

  山塘河是大运河西北方向进入苏州古城的主干河道,北起白洋湾,南至阊门,长6200多米。山塘河与大运河连接贯通,与河伴行的山塘街则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街。山塘河/街,集居住、商贸、旅游、民俗、工艺于一身,吴文化特色浓郁,声名远播,其名其美令所有到过此地的人流连忘返,就连也不例外。颐和园的苏州街就是模仿山塘街而建。

  山塘河/街不仅保持了“水城古街”、“一河一街”的传统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历史风貌,而且还留存有众多文物古迹,如会馆、、祠堂、戏楼、牌坊、园林、名人墓、古桥、宅第等等。现有国家登记的文物建筑22处,其中省级文物单位3处,市级文物单位4处,市控制建筑15处,另有古桥、牌坊20多处和大量传统民居。

  让我们回顾一下山塘河的前世。

  自古以来,山塘河是大运河水系的一部分。

  825年,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组织百姓凿河筑,以利水利和交通。这条人工河即山塘河,河长约七里,故有“七里山塘到虎丘”之说。白居易还沿河筑堤为,人称白公堤,即为现在的山塘街。

  明代《长洲县志》记载,“至唐白公居易来守是州,始凿渠以通南北而达于运河,由是南行北上无不便之,而习为通川,今之山塘是也”。这说明山塘河开通伊始就与大运河相连,并成为运河水系的一部分。清代《苏州府志》记载,枫桥运河水“北流与虎丘山塘水合,曰射渎……射渎之水横出运河为浒墅。其南为乌角溪,北为柿木泾白鹤溪,并与运河合流”。从史料可知,山塘河水与大运河水多处融汇。

  山塘河、上塘河和胥江构成了大运河水进入苏州护城河和城内水网的三大航道,在一张绘制于1876年的《江南运河图》上清晰可见。

  山塘河街开凿以后,游人和商人逐渐汇聚于此。《虎阜志》载白居易《武丘寺》诗,“自开山寺,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山塘街第一次大发展是在宋代,因商业、文化日渐繁荣,10~13世纪山塘街沿线修建了许多桥梁和,如渡僧桥、桐桥、西山庙、小普陀等均建于这一时期。山塘街人口日益增多,增建了许多民居、店铺,茶苑、酒肆。范成大《半塘》诗:“柳暗阊门逗晓开,半塘塘下越溪回。炊烟拥柁船船过,芳草缘堤步步来。”就描绘了当时的繁华景象。

  明万历年间,木铃衲子募化修堤,长洲县令韩原善助成其事。

  明清两代是山塘街历史上最为昌盛的时期。此时山塘街商业高度繁荣,逐渐成为苏州经济文化中心,大量店铺、会馆、聚集。现保存的玉涵堂、敕建报恩禅寺、五人墓、桥、通贵桥等均建于这个时期。

  清乾隆年间,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绘有一村、一镇、一城、一街,以表现苏州的繁华。这“一街”就是山塘街。

  商贾们之所以选择在山塘街经营,是因为山塘河是大运河水网的主干航道之一,商品运输便利。山塘街的许多店铺,或从各省输入商品,或把苏州商品外销各省,其贸易范围通过大运河已扩展到全国。

  太平时期,山塘街遭受重创,但很快有所恢复。1949年后,山塘街曾多次整修。2002年至今,又分期对山塘街进行全面、修复。如今山塘街沿线有省级文物单位3处,市级文物单位4处,市控制建筑15处,古桥梁14座,古驳岸2座,古牌坊8座。2010年,山塘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明清两朝江南重要的漕运仓储集散地:平江河

  漕运是历代者开通、维持大运河的首要目的,是大运河的基本功能。宋室南迁后,经济重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成为漕粮的重要生产地。明清时期,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苏州粮食产量减少。但历代的漕运,皆依托苏州绵密的水运网络运到苏州城内粮仓储存,而后由苏州发运北上。苏州成为国家漕粮的重要征集地和起运地。

  明代,巡抚周忱和知府况钟,为加强对漕粮的管理,把原分散在各县农村的粮仓,分别移建到苏州城内娄门和阊门一带。这些粮仓不仅靠近城门,而且粮仓前后都开有门,每个门都临水。苏州城内的河道可通漕船,这就为漕粮的收集、存储和运输提供了便利。

  自北向南街、河并行的平江河/地区是16—18世纪江南重要的漕运仓储集散地。平江河/位于大运河苏州古城东段的西侧,是古代粮食的仓储中心。通过横向的胡厢使巷河、大新桥巷河、大柳支巷河和中张家巷河与东侧的大运河(护城河)贯通,将江南的漕粮、丝绸和其他手工艺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京都。据记载,16世纪末湖广地区漕粮25万石,37.5万石,苏州府69.7万石,约占全国总数的20%。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苏州城内有大小粮仓百余处。在现存的古代粮仓中,丰备义仓建筑格局保存较完整,是大运河沿线官仓的重要。

  丰备义仓位于平江端石家角,北临古城第一横河,东枕平江河,是苏州古代粮仓的仅存实例。17世纪~19世纪中叶,平江河两侧为古代重要的漕运仓储的集中区,丰备义仓旧为古代仓储遗址。1835年,江苏巡抚林则徐改为义仓,用以积谷备荒。1864年,冯桂芬、潘遵祁又增建、扩建。原有粮仓二百二十间,现存三十多间,面积1000平方米,平面呈“口”字形,四周为仓房,中间为晒场。丰备义仓现存有水上运输的河埠码头,向北经第一横河出娄门与大运河贯通,是古代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

  平江河/较为完整展示了运河城市水道体系原貌,反映出苏州这座运河古城的历史风貌。河道与街道并行,在街道与河道相交汇的地方,通过桥梁进行立体交叉,形成了水、陆立体交通的“双棋盘”格局,是13世纪石刻城市图《平江图》原真状态的缩影。平江河水系及街巷至今完美地保存着中国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和传统建筑格局,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重要范本。

  在平江地区古代民居中,传统建筑占该地区建筑总量的90%以上。枕河民居清新雅致,简洁朴实;深宅大院规模宏大、装修精致。这一带由此成为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历史、生活方式最集中,最完整,最原生态的核心区,积累了极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资源。自清初至,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在平江河岸及周边,至今保存着众多名人故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1处,省级文物单位3处,市级文物单位7处,市控制建筑35处。另有古桥梁10座,古井59口,古牌坊3座。

关键词:苏州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