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揭秘头号女巨贪杨秀珠的逃亡线(图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5-6-7 11:45:37 人气: 来源:

  资料图

  原标题:头号女巨贪杨秀珠的逃亡线

  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纽约办公室发言人马丁内斯5月28日确认,由于违反美方免签证计划的相关条款,中国红色令一号女嫌疑人杨秀珠已被美方,听候被回中国。马丁内斯说,“作为外国逃犯,杨秀珠是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执法重点。”

  驻纽约记者黄继汇登录到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网站,该网站数据库显示,杨秀珠搜索结果显示Xiuzhu Yang, 1946年在中国出生,美国州哈德逊惩教中心人员。

  杨秀珠曾任浙江省温州市副市长、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2003年出逃,在中国公布的红色令所列100名外逃人员名单中列首位。

  【新加坡-美国-荷兰-美国】

  2003年4月20日,当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的杨秀珠经新加坡出逃美国,开始了她12年的逃亡。据温州市纪委2004年的通报,杨秀珠已被查清的涉案金额为2.532亿元。

  杨秀珠的第一站是新加坡。前驻新加坡记者陈济朋说,新加坡华人多、没有语言障碍,在这里,杨秀珠可能认为自己能很好地隐匿身份,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优良“跳板”。

  然而报道称,杨秀珠一到新加坡即受到。她通过自己在新加坡的亲友买了前往美国的机票,抵新数日后即逃离。

  对这一传闻,陈济朋认为从现有信息上无法判断,但的确曾有坊间传闻称逃到星岛的遭到当地人士“黑吃黑”,新加坡也有一些鱼龙混杂的地带,存在一些地下渠道。但是,陈济朋说,新加坡当地法律很严、门掌控有力,贪腐认为在新可以“销声匿迹”就大错特错了。

  报道称,杨秀珠通过亲戚在纽约利用赃款购买房产,逃到美国后在纽约做起了“包租婆”。但2003年6月,当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红色令后,杨秀珠几度辗转,再次出逃,第三站选择了荷兰。据报道,杨秀珠逃到荷兰后,最后藏身于鹿特丹市一个潮湿的地下室里惶惶不可终日。前,她时常一个人地哭泣。当2005年5月荷兰对其实施后,她的情绪反而平静下来。

  国际合作局日前表示,杨秀珠在荷兰请求避难遭到,在即将被中国前夕,于2014年5月逃离了荷兰的。

  驻荷兰海牙记者刘芳介绍说,尽管杨秀珠在荷兰待了很多年,但她的行踪较为隐秘,荷兰也没有公开相关信息,知情人也不多或并不愿透露相关情况,而她之所以选择荷兰或许也同荷兰的法律“宽松”关系不大,“她持申根签证,可在抵达相关国家(不确定是否是荷兰)后,移动”,至于她后来是如何逃到的,还没有更多信息。

  据报道,逃离荷兰后,杨秀珠从坐火车入境美国。中国通过双边的执法合作联络小组向美方提供了相关信息。美国于去年6月将她。杨秀珠所使用的护照属于另一荷兰籍华人,是她自己的照片。

  驻记者徐勇分析,虽然现在尚无法得知杨秀珠是如何从荷兰逃到的,但她陆从前往美国,以逃避机场严密的检查,使用别人的护照,幻想想逃过指纹和虹膜的身份鉴定,明显抱有侥幸心理。

  据统计,外逃人员的目的地较分散,有美国、、比利时等欧美国家,也有尼日利亚、泰国等国家。在策划外逃时,伪造身份、转移财产、亲属移民等是其主要手段,而频繁的出国记录、账户资金异动等是信号。

  【依法惩处杨秀珠分几步?】

  尽管在美国遭到,但专家认为,要让杨秀珠受到法律的惩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她回国。反腐专家李永忠表示,美国不是我们国家刑事互助条约的缔约国,也没有签订刑事互助协定,所以只能通过,或者外交渠道来解决。

  浙江大学光华院教授阮方民表示,虽然一些报道中称杨秀珠的工作已经启动,但并不意味着她马上就可以被回国。“杨秀珠回国后,将按照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经侦查、审查起诉、法院起诉这三个阶段,最终被审判。”

  在中国公布的红色令100人名单中,有40人可能逃往美国。、监察部国际合作局局长傅奎透露,自去年以来,中国已向美国提交了150人的外逃嫌疑人名单,希望得到美方的合作。

  “中美(追逃)合作的势头总体很好,”傅奎说。谈到中美合作的整体,他表示:“有了很多进展和一些成功的例子;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国务院此前表示鼓励中方提供强有力和情报,确保美执法机构调查和起诉涉嫌的案件。中美双方同意,任何一方都不会为逃犯提供,将在各自法律范围内,努力将其实施。(记者杜白羽,编辑王丰丰,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关键词:人文民俗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