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唯美的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最终没有赢得市场的青睐,却也成功地了人们对1000多年前那位和那段凄美爱情以及悲剧发生地——马嵬坡的记忆。忆往昔观今朝,在经历了“平地运动”的、以电能替代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洗礼,“悲”不再是马嵬坡唯一的符号。
文·吴长宏
而地理地形的巨大变化,也因为泥泞行难的深刻印象,以及“平地运动”的记忆,让我触摸到了点点历史的脉动。
大唐长安,一队人马惊惶失措,跌过古老的咸阳桥,向西而行……
向西,向西,一向西,跑向西川。跑进西川,就可以躲开天杀的安禄山!
央央渭水,翻腾着浑浊的泥沙,向东而去。
逆水而去的,是那曾经的辉煌,舞动的霓裳,将休的国运。
向西,百里之外,仅仅百里之外,一条小小的驿道,一道并不高陡的土坡,不期然地成为了历史的舞台,长恨歌舞几时休……
人,是玄唐明皇,是贵妃杨玉环。驿,是马嵬驿。坡,是马嵬坡。
时间,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唐玄带着杨贵妃、皇子、大臣逃离长安,西向四川。在马嵬坡处,禁军主帅陈玄礼为首哗变,逼着处死杨贵妃。为保全性命,玄赐贵妃三尺白绫,千古美人香消玉殒。
悲剧的演出地,马嵬坡马嵬驿,这个小小的地方,从此流传在厚重的中华文化之中。
贵妃墓:悲歌的最后
马嵬坡距离现今的陕西省咸阳市40公里,是省道104上的一个点。沿着104省道,可以直达宝鸡。
贵妃墓就座落在道北侧。30多年前,笔者曾经第一次到过这里,孤零零的贵妃墓圆丘躺在旁,没有围墙,没有遮蔽。残缺的石羊、翁仲东倒西歪散在侧,无人理睬,更少人凭吊。
1979年,这里成立了文物保管所,经过多年的修缮,贵妃墓在2008年5月被升格为博物馆,现在已成为国家AA旅游景区。
现在的墓园,已然不同。依山塬而建,阶梯向上,气势雄伟。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二十五年陕西邵力子所题的七个金色大字“唐杨氏贵妃之墓”。
园内正面一座三间的仿古式献殿,献殿后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墓后半坡上,修有一亭,高有5米的贵妃站像,表情凝重,目视坡下,似在寻找往日的旧爱。
墓葬东西两侧,是清代风格的碑廊,陈列着唐以后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题写的珍贵诗词刻石三十八通,这些碑石中既有唐僖、李商隐、贾岛等唐代著名人物的作品,又有近代林则徐、赵长龄、于右任等的题咏。流传最广的,当属白居易的那篇叙事诗《长恨歌》。
吟咏爱情,是文学的恒久主题之一。而夹杂了斗争、宫廷、爱恨情仇、美貌绝纶等吸睛元素后,故事无疑更具有了强大的杀伤力和力。
观文忆史,令人唏嘘。
马嵬坡:悲歌诞生地的巨变
看着现在的马嵬坡,人们很难想像,这么一条笔直的道,如何能够住千军万马?区区百里,以现代人的理解,人马何以疲惫至此?
偶尔被问及此,记忆会再次将我拉回30多年前的那次造访。当时,我曾在简陋的廊壁上发现过一幅壁画,它寂寞地立在零星的游客面前,诉说着无人倾听的故事。
这是一幅久远的马嵬坡地形图,茂密的森林,层层叠叠的山峦,弯弯曲曲的小,迥异于现在的地理地形。
出于好奇和强烈的反差,我很认真地看过这幅图,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还能依稀地记得图画的大致模样。而地理地形的巨大变化,也因为泥泞行难的深刻印象,以及“平地运动”的记忆,让我触摸到了点点历史的脉动。
“平地运动”改变着地理地貌,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这一运动起于咸阳兴平市(当时为兴平县)建国后一位颇为传奇的县委副――孟昭亮。1963年10月,这位老、曾经的青海省副省长因错案被降任兴平县县委副。挫折,更显出员的高风亮节,孟没有因为降职降级而工作热情,而是不辞劳苦地奔波在群众之中调查,对兴平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考察,提出“一平三端”农业建设方案,一平即平整土地,三端即渠端理水、端植树、树端种庄稼。
颇有意思的是,这位老身为湖北人,在引领变革的时候,采用了陕西人最朴素的语言“端”。《说文》道:“端,直也”。古汉语中的“端”,现在依旧活在陕西人的口语中。陕西人指会说“端走”,而不太用“直走”。
在“一平三端”的大建设中,曲里拐弯的兴平道变直了,原来的丘陵土坡被人力一锹一锹铲平,横平竖直的地形为以后的大规模作业、机械运作奠定了基础。
铲平了土丘,平直了道,不再出门二三里,累死上下坡。对历史的了解,却也因为地理地形的变化,让人产生了疑问。
其实,疑问本就不是疑问。距离长安百多公里,距离不是问题,地形地貌不是问题,饥饿疲劳也不是问题。诛杀了杨家兄妹,饥饿疲劳的士兵又服从了指挥,护驾而行。
故事不必再讲,史书演义太多。
马嵬坡,只是上一幕的剧终,下一幕的开始而已。
马嵬驿:悲歌早已远去
马嵬坡东北2公里,东西两边平行排列着几条深深的大沟,岭高沟深,黄土裸露。东边的岭被当地人俗称“鳖盖”。
现如今,在“鳖盖”里,当地人依托独特的历史资源和马嵬坡文化顺势而建,将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构建了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为马嵬坡构筑起一道新的美丽风景线。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整体布局古色古香,透着浓浓的古文化气息。整个园区,建筑错落有致、古朴素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山水瀑布、亭台楼阁;石雕碑刻、民俗悠然。穿梭其间,人对时间的概念会变得模糊,仿佛穿越回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
直到夜幕,民俗村里变得灯火通明、霓虹闪烁,才忽地又把时空的游人拉回现实。
电,是现代生活的灵魂与标志,电能替代这种用能形式的也最能代表乡村习俗的时移世易,它让这古老的土壑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在这片勃勃生机中,老刘头守着他的摊。门前,电风扇吹着凉爽的风,湮灭了燥热。摊位上,兴平特产馍,如云朵般堆散在竹框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另一条桌上,冰醪醩浸在冷水中,一抹清凉吸引着游人。老刘头依然像自己的老祖一样,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游人讲述着贵妃的悲剧人生。故事依旧是那个故事,不过缺少了感同的处境,故事完结,刘老头脸上的一根根皱纹很快就舒展开了笑意。满“鳖盖”的笑意,也荡漾在游人脸上。
“莫唱当年长恨歌,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是清代大文豪袁枚的七言绝句《马嵬驿》。现今的马嵬坡马嵬驿,在人们勤劳的双手中已经改换了容颜。古色古香的马嵬驿,弥散着浓浓古文化气息的马嵬驿,于是,便沉浸在了新时代与明媚的柔波里。
诵颂着《长恨歌》,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中,历史,在手指的缝隙中,随风而去。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