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小记者在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踏上穿越之旅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7-10-28 9:12:22 人气: 来源:

  远离城市的喧嚣,触摸一段“看得见的历史”。10月2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走进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这里几经风雨,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20余组小记者家庭漫步其中,一古意浓浓,仿若穿越历史、再看明清……为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丁村民俗博物馆正式成为“临汾晚报小记者民俗文化教育”,此次特联手临汾晚报小记者团共同开展“游学+素拓+探秘+亲子+互动”活动,从娃娃抓起传承民俗文化,优秀传统。

  缓缓推开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小记者们踏在光滑的青石上,静静聆听导游姐姐讲述丁村民宅的前世,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导游姐姐告诉小记者,丁村民宅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筑群,被誉为“封建社会农业庄园”的活化石,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小记者们好奇地打量这幅“建筑画作”,无论是檐枋花板、雀替斗拱等构件,还是柱础、门墩石、跳步石等石雕,都堪称精美绝伦。

  斑驳的墙壁、幽深的巷道仿佛在倾诉过往的聚散离合,明清时期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里有着一股神奇的魔力,将小记者们吸引其中,让大家不由啧啧称奇。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观看了一部名为《丁村》的纪录片,让我们知道这里不仅有民俗博物馆,还有丁村遗址。

  距今约12万年的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代表着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另一个传统。”小记者蒲嘉琦说,“到了博物馆之后,我们好像来到另一个世界,明清古宅太美了,祖先的智慧不可估量。”

  博物馆里的7000余件藏品反映着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岁时节令、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民间工艺等,彰显临汾文化源远流长且内涵厚重。

  当地剪纸艺人丁保胜现场展示剪纸技艺,只见他一折、一剪、一修,憨态可掬的小兔子、展翅欲飞的蝴蝶等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小记者们看得心痒痒,迫不及待拿剪刀开剪。虽然第一幅作品有诸多不完美,但大家兴致盎然。

  “那是干什么用的?怎么还缠着线?”进入另一个院落,小记者好奇又兴奋地叫了起来。原来,这是一架老式的手工织布机。导游姐姐随即告诉大家,丁村土布历史悠久,如今更是远近闻名的“非遗”品牌。在她的鼓励下,小记者们感受了一把“当户织”。由于技艺不娴熟,大家瞅瞅自己织出来的部分歪七扭八,不由感慨老手艺不好学。

  在看过纪录片《丁村》后,小记者们对丁村人如何生活、捕猎产生了兴趣。丁村文化陈列馆馆长周易研究相关文化30余年,他为小记者现场演示了如何打造石器,如捕猎、砍树、宰杀牲畜时所需的刃度。看着丝毫不起眼的石片轻松划破厚厚的纸箱,大家露出惊讶的神色。

  品尝了丁村家宴,小记者们短暂休整过后,迎来了脑力与体力的挑战。指压板障碍赛、我来比划你来猜等游戏环节不仅“烧脑”,还充满趣味性,让小记者与家长玩得不亦乐乎。

  挑战指压板障碍赛时,有的小记者刚踏上指压板,就忍不住痛得叫出声来。但为了集体荣誉,咬紧牙关拼了。赛事激烈,呐喊声、助威声、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战。

  当提示板出现“狗急跳墙”时,小记者白懿琳一蹦一跳,并模仿小狗的叫声。但是,家长抓耳挠腮,也只想出了一个“狗”字,同组的小记者急忙出谋划策。

  夕阳拉长了每个人的身影,温暖的亲子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画上了句号,大家在快乐中收获了满满的友情和沉甸甸的知识。在他们心里,已经深深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这粒种子必将生根发芽。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