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处决美女“海洋民俗学科”是海洋国土学科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海洋国土研究两大学科中人文资源学科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与海洋国土研究中另一自然资源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有着1.8万公里的海岸线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而海洋民俗学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空白。海洋民俗文化自秦汉沿袭至今,不论是古代开疆拓土的活动,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中的经贸往来,以及近代沿海渔民繁衍不息的海洋捕捞作业,都有着丰富的海洋风俗文化历史代代传承。正因如此,我省开展“海洋民俗学科”研究既是对我国海洋国土学科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对我国的南海,以及为“一带一”战略中“海上丝绸之经济带”建设服务,十分重要、紧迫。
从定义上来说,我省“海洋民俗学”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海洋下进行生产、劳作、生息、繁衍等活动积淀的历史民俗文化及其传承,这种传承应该从西汉伏波将军博德南征踏上海南岛时就开始了,这一点我们从海南岛东西海岸许多保留至今的“伏波井”、“伏波祠”就可。
“海洋民俗学科”研究无疑是海洋国土学说中的一个新课题,其研究方向我们初步探讨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沿海渔村风俗礼节多样性传承课题。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公里海岸线,沿海有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渔村,对于渔民的来历,有的认为其祖上是从福建移民而来,有的认为是从广东潮汕移民过来,还有的认为是从越南占婆国被台风吹过来的,说法不一。所谓“五里不同神、十里不同俗”,是由于每个渔村民风民俗都与其迁徙文化、姓氏、族、家教传承有关。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些渔村的历史,文化风俗,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向、范围和经验教训。
二是“疍民”特殊性生活风俗研究课题。在中国南方从福建沿海到环海南岛周边,栖息、生活着一群群海上居民,这些渔民不习惯住在陆地而常年居住在船上,人们称呼这群人为“疍民”。这群人有着自己的生活风俗,即便是现在当地为其建设了陆地上的家园,但他们仍习惯居住在船上。解放初期国家曾将这群人划为“疍族”,后来又划为汉族,但他们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性又与汉族有些格格不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该群体的民族特性及其民风民俗历史传承。
三是岛屿祭祀民俗的课题研究。1983年国家地名委员会曾经公布了中国南海各种岛、洲、礁、滩、暗沙、暗礁等共计252个,其中被叫着“岛”的有35个。南海大大小小的岛礁上都建有祭祀“庙”,而每个岛上“庙”里所的“神”则根据该岛常驻渔民来自哪里,根出何地而来;有些岛的名称、渔民的称呼和国家公布的不一样。比如太平岛,渔民则称呼它为“黄山马峙”,甘泉岛则称呼为“圆峙”,珊瑚岛则称呼为“老粗峙”等等。
四是岛屿常驻渔民衣食住行民俗的课题研究。根据资料记载,自十八世纪开始,我国渔民就在南海捕鱼作业,南海大大小小的岛礁都留存大量渔民居住痕迹,如石屋、石凳、石磨、瓷器陶器残片、铜钱、铜镜等。在海南岛周边,比如文昌清澜港、琼海谭门港的渔民祖祖辈辈更是传有“更薄”,记载着丰富的海洋地理、地质、气候、航行、鱼讯、风俗等包罗万象的一代一代积攒总结而来的航海资料。这些“更薄”大多都是毛笔写在黄表纸上,已经残破不堪,如不及时抢救,这些无价之宝就有失传可能。上述岛屿祭祀民俗和岛屿常驻渔民衣食住行民俗课题的综合研究,不仅能填补“海洋民俗学科”的空白,同时也必将对我国的南海提供铁的历史事实依据。
新形势下,开展“海洋民俗学科”研究,对于助力“一带一”战略正当其时。众所周知,海南岛是我国距离东南亚最近的地方,是“海上丝绸之经济带”中我国东南亚的南端点,同时也是世界海洋运输连接中国的桥头堡。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著名华裔学者郑永年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说地缘优势,海南岛更胜新加坡”。“一带一”战略是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区域战略、全球战略,关乎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我省要想在这一大战略中有所建树,首先就要挖掘广阔的南海资源,而老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南海人文资源,正是目前与“海上丝绸之经济带”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资源之一。“海洋民俗学科”研究的可成为港口、港湾建设指南,可以成为开辟南海岛屿旅游的丰富套餐,同样也可以为南海航行安全、渔业捕捞和渔政作业提供历史档案。(作者分别为海南省民俗学会执行会长、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教授)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