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非遗日玩转端午节 戏曲快闪、美食地图、旅游线盘活上海非遗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20-9-9 16:42:53 人气: 来源: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6月8日报道:“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做一个正正的中国人!”今天上午,京、昆、沪、越、淮五大剧种非遗传承人和戏曲爱好者们上海大世界的主舞台,以戏曲快闪《申城雅韵》的方式拉开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系列活动的序幕。

  从沪剧《罗汉钱-燕燕做媒》、淮剧《卖油郎》到越剧《红楼梦-天下掉下个林妹妹》,戏曲快闪带来了经典的戏曲唱段,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参加快闪的戏曲爱好者们,有一部分来自上海京剧院京昆“Follow me”跟我学蓝天余派班的。京剧青年演员蓝天告诉记者:“观众非常希望在与演员交流,通过专业来感受戏曲的魅力。他们汲取知识后再去欣赏就有新的体验。”

  带土字旁的男孩名字

  每年“Follow me”项目市民报名十分踊跃,名额需要靠抢。9岁的杨自在是京昆“follow me”跟我学中为数不多的小,从2017年开始学习昆曲的她,这次跟着昆曲国家级传承人谷好好一起表演了昆曲《游园-皂罗袍》。“非遗正在走进社区、学校,我们不仅‘粉墨登场’还有,扩大辐射力。观众喜欢,我们演员也会更卖力地表演。”蓝天说。

  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中国实践”。在大世界3楼举办的“见人见物见生活”——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展,通过“非遗研培扶贫”、“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文旅融合”3个版块,集中展示近年来上海非遗实践的阶段性。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为一批产品化的非遗项目设置了销售区。适逢端午假期,最应景的香囊受到市民游客的青睐。香囊的款式花样十足,有传统的鸡心、粽子香囊,有猪、老虎等造型各异的生肖款,也有中式茶盅,睡莲香、手鞠等创意十足的作品,价格从十几元到一百元不等。展台前,不少人纷纷扫码买单。

  年近70岁的闵行区香囊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杏芝介绍,小时候奶奶教她做香囊,退休后心投入,将香囊做成了产业,年销售几十万只。从最初的加入艾叶、薰衣草到现在加入衣香粉,17年来,陈杏芝开发了近200种香囊,她自豪地说:“上海药房里七成的香囊都是我们家的。”

  活动现场,“百万市民看上海”夏季主题活动发布了40条线,其中围绕“漫步城厢——都市里的非遗,亲子研学——课本外的非遗,上海味道——舌尖上的非遗,古镇巷陌——水乡间的非遗,江南风情——记忆中的非遗”五大主题,推出了12条适合一日游或两日游的非遗旅游线。

  “非遗是可以玩的、可以感受的,上海非遗的因子历史久远,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推介助推非遗的传承。”作为市民代表,抢先体验了一把“旅游线”的“滑稽戏”国家级传承人钱程表示,确实有很多景点、线没有去过,比如松江的杜氏雕花楼,去了后觉得非常漂亮,文化沉淀深厚,松江也将非遗的传习点放在此处,延续文化脉络。

  同时揭晓的还有上海非遗美食地图。老饭店本帮菜、邵万生糟醉制品、枫泾丁蹄、崇明老白酒等40种列入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美食,全部以手绘的方式标注在一张图上。市民游客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美食,根据地图上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前往探索、品尝上海味道。

  据悉,今天在全市各区、街镇、居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学校、商圈等公共空间共举办数百场的非遗展览、展演、互动、等活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胡恩同表示,这么多活动只遗和传承的一个集中展示点,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参与其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沿线精彩非遗内容:琉璃艺术品、海派剪纸、上海绒绣、上海灯彩、黄杨木雕、海派面塑艺术、海派玉雕、牙雕、漆器、砚刻、竹刻、细刻、瓷刻、土山湾手工工艺、非遗主题展览等。

  沿线精彩非遗内容:三阳泰糕点、王宝和蟹宴、杏花楼月饼、国际饭店京帮点心、功德林素食、南翔小笼馒头、梨膏糖、五香豆、上海老饭店本帮菜等。

  交通:地铁4号线号线可达中国现代国之宝博物馆,10号线可达杨浦图书馆,之后可步行至中国武术博物馆。

  交通:这条线的几个景点之间可通过地铁7号线转接,但地铁站和景点之间需要搭乘短驳车或短途公交,自驾。

  沿线精彩非遗内容:罗店龙船、月浦锣鼓、罗店彩灯、杨行吹塑纸版画、罗泾十字挑花、宝山寺传统木结构建筑等。

  交通:这条线的几个景点之间可通过地铁11号线转接,但地铁站和景点之间需要搭乘短驳车或短途公交,自驾。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