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酒店住宿 > 正文

丽江旅游攻略景点住宿交通 想知道的都在这

类别:酒店住宿 日期:2018-5-24 23:26:46 人气: 来源:

  这里是遗留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块仙境,人们在古桥流水边悠闲,阳光着生命的年轮,雪山涧溪洗涤着灵魂的尘埃。在这里,只有聆听、只有、只有凝视人与自然那种相处的和谐、那种柔情的倾诉、那种深深的依恋,把这些统统加在一起,这里是丽江,是游人魂牵梦萦的天堂。 一、丽江旅游景点推荐 束河古镇

  古老的小镇,又称龙泉村,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古镇核心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有1000多户人家,3000多人。 泸沽湖

  纳西族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泸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个月以上的积雪期。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泸沽湖被当地摩梭人奉为“母亲湖”。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这一族了。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位于丽江西北,呈南北,东西宽约13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与哈巴雪山对峙,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奔腾其间。全山13峰,因有冰川,所以峰峰终年积雪不化,如一条矫健的玉龙横卧山巅,有一跃而入金沙江之势,故名“玉龙雪山”。玉龙雪山自古就是一座壮美的风景雪山,唐朝南诏国异牟寻时代,南诏国主异牟寻封岳拜山,曾封赠玉龙雪山为北岳,至今白沙村北北岳庙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辉。拜山朝不绝于途。 虎跳峡

  虎跳峡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峡长17公里,谷地海拔1800米,江面落差200多米。有18个险滩,两岸雪山峭壁笔立于江面之上3000多米。整个阿仓虎跳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回道25公里。各段江面奇窄,北岸只容一个单行的山道旁,飞瀑直泻,巨石横生。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绝对是一个值得你慢慢体会的地方,这座古城与雅典、巴黎等国际知名的城市同时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窄窄的青石板、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这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遥远年代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二、丽江旅游最佳时间

  丽江四季风景各异,一年四季都是旅游的最佳时间。春季鲜花盛开,酷夏乘凉避暑,秋季秋高气爽,冬季阳光充足,都不失为好选择。

  丽江在春天里总是格外的醉人,柳枝自在地舒展它的身姿,花儿肆意地盛开,鸟儿们愉悦的歌唱……碧蓝的湖水、金黄的菜花、红艳的桃花、翠绿的江水、再加上蓝天白云绿树青山,好一幅浓妆艳抹的油彩画!丽江的初夏是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而来的,空气里有着一丝丝的凉意,7月的雨透明而美丽,8月时则犹如少女般的心思,美丽,却阴晴不定,让人捉摸不透,可爱至极。丽江的秋天是诗情画意的季节,微风里有淡淡的桂花香,轻柔的秋雨酥软你的心灵。冬天的丽江没有冬的寒冷和凋零,温暖的太阳着大地,金色的打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上。当河边的柳枝吐出淡淡的新绿的时候,春天已经不远了。 三、丽江旅游交通指南

  丽江交通便利,到达丽江主要有三种交通方式:飞机、火车和汽车。 丽江三义机场距离丽江市区约28公里,有大巴车往来接送。 丽江火车站即丽江东站,目前开通了昆明和大理往返丽江的列车。 丽江现有客运站4个,发车时间依据季节天气不同,往往更改时间。 市内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主要交通方式,还可租借自行车。出租车夏利6元起步,桑塔纳7元起步。公车一元全程。 四、丽江旅游住宿推荐

  在丽江,住宿分两种。一种是在已经开发成熟的旅游地区,住宿条件相对的成熟、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丽江古城、虎跳峡等。第二种是开发未成熟地区,住宿条件相对差一些,住宿设施比较缺乏,一般可以投宿在当地的人家家里,有能力的话可以选择露营。大部分人去丽江游玩,一般会选择住客栈,特别是在著名的丽江古城里,一住就是半个月以上的游客就特别喜欢客栈。传统的纳西族的客栈,一般20元至60元/床位不等,这么便宜的价格,多呆上几天也不是问题。住在客栈,白天你可以悠闲的晒晒太阳,跟店家聊聊天喝喝茶什么的,还可以在店家的房间里看碟片,一天就是这么悠闲地过去了

  本文来源于ipfs

关键词:大理住宿攻略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