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克利夫兰攻略 > 正文

如何评价IJN十八重巡?

类别:克利夫兰攻略 日期:2018-3-21 4:54:28 人气: 来源:

  与大部分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的重型巡洋舰最早并非因条约而诞生。“古鹰”级虽然是日美双方在轻型巡洋舰方面的最终产物,但其思想却已经脱离了日本传统 5500 吨级轻巡的水雷战队旗舰概念,这点在追加建造的“青叶”、“衣笠”两舰的目的上得以看出,四艘“古鹰”可以组成一个战队作战,从而代替老式轻型巡洋舰形成的前卫舰队中的先头侦查力量,而在这种思想,与之后日本海军对条约一万吨级巡洋舰最初定制的任务一模一样。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平贺让首先认清了在以炮战为主的“古鹰”级上安装鱼雷兵是不必要的,也是的,因此取消鱼雷。但是在海军部的下,最终还是把鱼雷搬上了“古鹰”级,而这些鱼雷,事实上直到 30 年代中期重型巡洋舰确立为夜间鱼雷战掩护力量后才成为必需品,平贺让的先见之明算常明智的,鱼雷殉爆而导致日本巡洋舰受伤加重、甚至导致沉没的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级别的日本重型巡洋舰上。除此以外,还有平贺让反对、而军令部要求的中央防水纵壁,在实战中最终也导致了包括“爱宕”、“摩耶”在内的几艘重型巡洋舰遭受潜射鱼雷命中而倾覆沉没(当然没有中央防水纵壁,日本重型巡洋舰又会面临主机集中布置,力不强的问题)。即使是平贺让在“古鹰”级中设置了相其吨位较高的 GM 值(GM 值全称为初稳心高,在一定范围内数值越大,船体横摇幅度越小,而且抗倾覆能力更强,但横摇频率会相应有所提高,造成船员晕船、火控系统效率降低等现象),并可以在单侧两主机舱或者锅炉舱被淹没的情况下舰体不会倾覆,但依旧无法抵消这个中央防水纵壁所带来的倾覆。

  与此相反,由于军令部未对舰型特征做任何要求,而是任由平贺让本人进行设计,因此“古鹰”在减轻舰体重量和试航性、横向稳定性、以及舰体强度方面得到了非常均衡而优秀的设计,虽然最终施工时增加设备超重使得这些设计的实际效果有所下降,但在仅有的 7100 吨的标准排水量上,“古鹰”级还是达到了相当优秀的水平。

  而“妙高”级的设计情况又不一样了,由于条约将辅助舰艇的排水量上限设置在 10000 吨,因此,“妙高”的设计也就是放大版的“古鹰/青叶”级。 平贺让在这一级巡洋舰上继承了“古鹰”级的优秀舰型,同时在主炮和防空炮安排上也奠定了直到后来“最上”级的基本布局,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平贺让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军令部放弃鱼雷兵装。但在平贺让出国考察后,藤本喜久雄接手了“妙高”最终方案设计,一切又过来,鱼雷又重新被纳入方案中,而且数量还多了一半之多,防空炮数量也增加了一半,同时还新增了桥楼甲板。同样个性鲜明,但性格随和、缺乏魄力的藤本喜久雄无“平贺不让”那样抵御来自海军的压力,只是一味的接受了一切无论是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妙高”级的重心比原方案提高不少,而日本重型巡洋舰的横向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也终于在藤本喜久雄较为软弱的性格下浮出水面。

  虽然横向稳定性不良的问题在“妙高”级上表现的不明显,但对于藤本喜久雄的舰政本部第四部领导生涯来说,绝不是一个好的开端。而且这一开端在其后的“高雄”级上更加被“发扬光大”。比“妙高”大三倍的舰桥、覆盖整个舰体中部的桥楼,以及从中甲板提升到最上甲板的鱼雷设备都在一次提高了重心高度。在 14000 余吨的公试排水量状态下其 GM 值只达到了 1.2 米,比起应有的 1.4米水平少了 16%,而轻载情况下的 0.38 米更加是应有的 0.5 米少了 31%。

  虽然这种横向稳定性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军令部要求在“高雄”级上设置舰队旗舰设施,导致舰桥过大,重心过高造成的。但藤本喜久雄对军令部的要求不加修改,也不顾及其所带来的和缺陷就匆忙将其应用在被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下一代主力巡洋舰上,明显是不妥当的做法。其横向稳定性的低下不仅对舰体安全存在隐患,同时也因为由此带来的设计过大而影响了火力发挥。而这一问题即使在现代化后主炮安装九八式设计延迟装置后也并未得到太大改善。 在藤本喜久雄首次彻底脱离平贺让的思想而全新设计的“最上”级,藤本喜久雄又一次全盘接受了军令部的设计要求。而这一要求毫无疑问的已经脱离了“合理”二字,要在 8500 吨的巡洋舰上安装比“高雄”级更强的武器装备、更好的防护,并同时得到更快的航速。虽然在动力系统方面可以采用高温锅炉来减轻最大重量,但这些要求依然常离谱。藤本对此方案的唯一变化是将 8500吨标准排水量提高到9500吨( “高雄”级本身的设计标准排水量超过11000吨),但即使增加 1000 吨排水量,也毫无疑问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因此,藤本喜久雄继在“高雄”上了横向稳定性之后又再次了舰体结构强度,采用了当时并不成熟的电气焊接工艺来建造大部分船体,以便减轻重量。结合经过福田启二改进后的最终公试结果,可以想象,如果“最上”级按照 8500 吨的方案完成,其工艺质量会非常差,不仅仅是舰体强度,其横向稳定性也会远远低于其他日本重型巡洋舰,不过与此同时,藤本喜久雄全新设计的防护体系,却无疑常成功的,并最终也为“大和”级所采用,就连平贺让在他本人的“金刚”代舰私案中也采用过这种结构。

  在福田启二接替藤本喜久雄之后,日本海军舰船设计的风格再次回来平贺让式的老,不过由于藤本喜久雄已经完成“最上”级和“利根”级两型日本最后的重型巡洋舰初步设计,因此福田启二所能做的也只是对其方案进行修改和强化。从 1934 年 11 月到 1938 年 2 月,福田启二花了超过三年的时间才彻底解决了藤本喜久雄遗留给“最上”级的一系列问题,不过他在同时也一并解决了建造中的“利根”级所存在的同样问题。并最终将“利根”打造成为了继“古鹰”级之后日本海军最成功的重型巡洋舰,其余的“妙高”、“高雄”、“最上”都多多少少有点一些诸如舰体强度或横向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知道大规模改装后才得以部分解决。在累积了 16 年的建造经验,又经历了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之后,日本海军终于得到了一级在完工时没有任何问题的重型巡洋舰。 如果把平贺让和藤本喜久雄两人比较一下,前者无疑是相对保守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会一些“怪癖”(例如在主力舰上使用炮廓副炮等。)但从“长门”、“加贺”、“天城”主力舰的设计上可以看到,平贺让也是愿意采用较新式的设计思想,只是他不愿意在为数不多的主力舰上过多使用未经验证的技术。因此在“夕张”号的实验获得成功后,他立即将其成功之处继承到“古鹰”级上,并在日后的巡洋舰,甚至舰上发扬光大。

  日本重型巡洋舰从“古鹰”级开始即秉承了高速、重火力、重鱼雷武备、重舰体防护、中等续航力等特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则是几乎毫无防护的炮塔、比较容易殉爆的鱼类、较低的横向稳定性以及超越了 10000 吨标准排水量的。

  美国人则从其第一级重型巡洋舰“彭萨克拉”级开始就确立了大续航力的特点,其目的是在日本战火后掩护主力长途西进。与日本第一级 10000 吨巡洋舰“妙高”级相同,“彭萨克拉”级也装备了 10 门主炮,不过采用的是两座双联装炮塔和两座三联装炮塔的布局,相对更为节省排水量。在防护上则不如日本重型巡洋舰,最大航速也比“妙高”级少 3 节,但是必须明确一点的是“彭萨克拉”级严格遵守了条约只有 9097 吨排水量,性能弱于比他大 2000 吨以上的“妙高”级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虽然在个体上优于美军,但由于伦敦条约,美日重巡数量上 18:12 美军占优势。这是问题在条约结束后美日双方的海军竞赛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从 1937 年 1 月 1 日开始到战争结束,日本仅仅完成了 4 艘“最上”级的改建工程和两艘“利根”级以及 5 艘 6500 吨~8000 吨轻型巡洋舰;而美国人则完全脱离了条约的,仅标准排水量超过 14000 吨的“巴尔的摩”级就完成了11 艘之多(不含 1945 年到 1953 年完工的 7 艘),同时还有十几艘排水量超过10000 吨的轻型巡洋舰。国力上悬殊的差距导致了日本这 18 艘重型巡洋舰注定将会被美国海军所淹没.

  作为日本海军重型巡洋舰的开山之作,这四艘巡洋舰在舰型上为日本海军开辟了一个,也为后来的四级万吨级巡洋舰奠定了基础。从四艘 7100 吨级巡洋舰服役到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古鹰/青叶”级了日本海军在条约时代的全部发展历程。同时也作为联合舰队的第一线作战力量南征北战,最终在惨烈的瓜岛海战中折损三舰。而幸运的“青叶”号,则以坐沉的状态,迎来了 1945 年 8 月 15 日,太平洋战争落下帷幕的那天。

  从日本二十多年五/六级十八艘重巡洋舰的设计、建造、使用上看,日本对于重巡洋舰这一二等主力舰有着自己独特而明确的发展道。

  与英美不同,英国需要大量的巡洋舰来维持一个数目庞大的舰队以自己大量海外殖民地的稳定,而对于单舰战斗力和武装并未做过多要求;美国在巡洋舰竞赛中与日本一样,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对手,但是由于战术思想的不同,美国将重巡洋舰视为二等主力舰,并的认识到在重巡洋舰上装备鱼雷对于美国海军而言,形同鸡肋,美国海军很早就明确了重巡洋舰应当作为航母机动部队和战列舰部队的主力护卫或者与舰队联合作战而不适合独自作战(瓜岛战役期间,美国海军严重缺乏可用的航母,因此重巡洋舰只能硬上,而在此期间就出美国巡洋舰队作战时的许多问题和不足)。

  对于日本而言,受到海军十多年传承下来的邀击渐减作战思想影响,重巡洋舰被设计为作战或率领多支水雷战队进行雷击作战的舰船,这就要求日本的重巡洋舰必须具备强大的武装和防护,从实际上看,日本在有限的吨位内通过一部分适航性的方式,以独特的设计使各型重巡洋舰获得了强大的武装和不错的防护,同时航速也在同时代舰船中堪称佼佼者。

  虽然前文中提到重巡洋舰装备鱼雷对于美国海军而言形同鸡肋,但这并不能说明对于日本海军这同样无用。平贺让在古鹰级设计之初提出应当取消鱼雷兵装,这是因为他心中,重巡洋舰的使用方式应当是参与舰队战,然而不多久之后日本海军确立了九段邀击作战战略,力图以邀击渐减的方式美国海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做出了一个理论上正确的决定,然而历史从来都不会按部就班的走。这一点在问题二战期间巡洋舰等大型舰船携带鱼雷是否必要? - 军事中有着很详尽的解答。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