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步洲生于1908年,福建省闽清人。他从小就聪慧好学,高中毕业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机电专业就读。毕业后在中国驻日本大武官署任翻译,并娶一位名叫白滨晓子的日本姑娘为妻,育有三个儿女,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是一个的时代,人如大江浮萍,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池步洲的人魏伶优生从此改变了。
1937年7月25日,也就是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后的第八天,一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终于带着家人回国。为此,他的妻子白滨晓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关系。
池步洲回国后,初在中国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1938年6月,池步洲调到汉口日帝陆军密电研究组。这个机构既不属军统,也不属中统,而是直属,是蒋介石的秘密咨询机关,由蒋介石的内弟毛庆祥任组长,原交通部电政司对密电素有研究的霍实子任主任,后来又把李直峰(其真实身份是地下)调来当副主任。
在两个破译密电码的机关工作了一年多后,池步洲发现其内部派系林立,,很是厌倦这样的。他报国心切,不久便辞去密电研究组的工作,到中央国际台担任日语的撰稿和播音,同妻子白滨英(白滨晓子的中国名字)一起进行抗日反战宣传。后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又调他到军政部无线总台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他再三推辞,仍无法推掉,最后只好以“每晚去指导两小时,不妨碍对日工作”为条件接下了这份差事。于是,他从1939年3月1日起开始业余从事对日军密电码的破译研究,该小组由池步洲负责,相关业务仍由“密电研究组”领导。
因系统不同,日军的陆海空军的密电码差别很大。其中,陆军的密电码最难破译。整个抗战期间,日军陆军与海军的密电码始终未被破译过。而空军密电码则比较简单,容易破译。当时,池步洲收到的密电码,有英文字母的,有数字组成的,也有日文的,其中以英文的为最多。但不论哪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字符之间不留任何空,一律紧密连接,不像英文电报每个单词一组,也不像中文电报每四个数字一组。有些英文密电,只从报头的TOKYO判知它是发自东京,内容则连一个字也看不懂。开始还以为它是军事密电,后来根据其收报地址遍布全世界,初步判断是日方的外交电报。池步洲决定从这些数量最多的英文密电码开始着手。
就这样,从1939年3月起,池步洲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把日本外务省发到世界各地的几百封密电一一破译出来了。为此,军政部还给他颁发了一枚章。
1940年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的银行存款。这对已经陷于战争泥淖的日军是个重大打击。因为汽油储量只够一年使用,如果不能从美国、荷兰购进汽油,日军的坦克、飞机、军舰都将成为一堆废铁。
日本对此很是着急。于是做出了“不惜与英、美开战也要进攻南越”的战略,决心南下以抢夺石油资源。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眼中,美国太平洋舰队自然是妨碍与日军南下的最大敌人,必须抢先下手予以彻底消灭,才能打开南下扩张的通道。
所以,当时日本外务省紧锣密鼓地给西南太平洋各地发出密电。一直关注日本情报的池步洲发现,从1941年5月份起,日本外务省与其驻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总馆之间的密电突然增多,除了、商务方面,竟有军事情报其中。他加紧了密码破译工作,并对美军的一些情况做了研究,他惊讶地发现日军电码的内容主要是珍珠港在泊舰只的舰名、数量、装备、停泊、进出港时间、官兵休假时间等情况。外务省还多次询问每周哪一天停泊的舰只数量最多,檀香山总回电:“经多次调查观察,是星期日。”这便是后来日军选择12月7日(星期日)偷袭珍珠港的重要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文中还频繁提到夏威夷的天气:说当地三十年来从来没有暴风雨,天气以晴好为主。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要求他:一、立即各种密电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电码本,同时一切。二、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三、帝国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截然行动。
池步洲认为,这是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出两点推测:一、日军对美开战的时间可能是星期天;二、袭击的地点可能是珍珠港。他把译出的电文送给顶头霍实子主任,并谈了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当即提笔签署意见:“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驻华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驻华各馆发出密电:‘经我驻沪陆、海、外三方乘‘出云’旗舰到吴淞口开会,已作出决定,饬令在华各馆立即各种密电码电报本子。’说明日寇已决定对我国发动全面战争。现日本外务省又同样密电饬令日本驻美大立即各种密电码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经快要对美发动战争了。”
这份密电被迅速呈递给蒋介石,蒋介石差人立即通知美国驻重庆人员,让其急报美国与军方。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警报后为什么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说是美国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破译日本的密电,从而掉以轻心。有人说是罗斯福总统忍痛的苦肉计,以此来激怒国内从而尽快形成向日本开战的局面。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