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荔湾的湾逢源的源泮塘的泮它们点解都跟水有关?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7-5-15 11:58:58 人气: 来源:

  荔湾,俗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素以“西关”、“荔枝湾”和“水秀花香”著称。荔湾的湾,还真跟水有关。历史上荔湾河汊纵横,水网交织,《广东新语》记载:

  古多汊涌池沼,后成田园菜地,西关平原由湾而沼、由沼而涌、由涌而田。西关的河流主要为涌,主要有驷马涌(即冼马涌)、上西关涌、下西关涌和柳波涌四条。而西关涌的外围都可称荔枝湾了,北至冼马涌,南至黄沙。”

  如今的荔湾湖畔,岭南水乡风光展现出了时代新貌。虽看不到明代羊城八景的“渔民早出捕鱼、黄昏归舟、渔歌唱晚”的诗情画意,但荔枝湾沿途荷香数里、波光粼粼和景区一带老字号叫卖声遥相呼应,构成了另有一番风情的水乡特色。

  而在荔湾湖畔的仁威庙,则有着一个跟水密切相关的传说。相传宋朝年间,泮塘村有一对叫阿仁和阿威的亲兄弟。有一年发大水,村民们损失惨重。过了两天两夜洪水才退去,阿仁和阿威对村里发生的灾害十分难过,觉得应该寻找一些可以镇水的宝物以保村民平安。几经寻觅,他们发现了一块巨石,细看像有一条龙附在石上。兄弟两人将石搬回村里,供村民设香跪拜,祈求平安无事,从此村内再没发生过。十年后,天上响雷将石劈开两半,兄弟俩从此未回村,村民建庙纪念,将石做门柱,并以两兄弟名字取名“仁威庙”。

  “逢源”一词出自《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逢:遇到;源:水源,形容办事顺利,寄有古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根据记载,逢源得名于因清朝十三行兴盛而形成的“逢源”西关大屋住宅区。虽然“逢源”的“源”与水并无直接关系,但据记载,“逢源街地域历史上属广州古城西门外水乡。”据地籍资料考证,在公元1700年前西关土地上,今逢源街地段范围,约为当年广州上下西关陆地的三分之一,为西关老城区主要组成部分,固有城西腹地之称,是高贵的西关大屋住宅“西关角”的一部分,民风淳朴、市场繁荣、家居高雅、文化昌盛。

  “西关角”毗邻珠江,乃“地中有水”,而原来的逢源河涌,分南北两支到逢源汇成一流,加上百岁涌等南北水网,昔日全长超过2公里,过荔湾涌至西郊口入珠江水道。在未有逢源桥之前,市民过河要靠横水渡。民间有“逢源西,有条。经田基,到塔脚。要过河,需坐渡。入泮塘,先到梁家祠道”的说词。

  现在大逢源地区,水乡风貌不再,然而水乡人情依旧,社区文化丰富活跃,可谓“逢雨及时知,源流安定重人和。”

  而那些坐落于逢源社区深处的民居,保留着西关大屋痕迹的一间连着一间,在逢源北街28号,大宅结构“正间前厅高设,过8米高正梁凸显大厅豪华,内二、三进均留井口采光,借助水窗、天窗通风透气。”其中的“天井”,便是老西关在建筑方面对水的诠释。在位于荔枝涌畔的荔湾博物馆之西关民俗馆正就是以重建的西关大屋为主体建筑,正对三重门的是正厅(又叫神厅),一进大门就是神厅,门前有一个约两三平方米的四方形凹处,代表了天井(去水孔为铜钱形状,寓意“水为财”)。

  广州龙津西至荔湾湖公园一带统称泮塘,内中又分泮塘首约至五约。泮塘一名应脱胎于“半塘”,这一带,在唐朝时由珠江冲积成陆地,河涌纵横,低洼处往往积水为湖沼,人们筑基为塘,栽培荔枝、龙眼,塘内种植莲藕、菱角等水生作物,由于一半是池塘,又由于沙溪密布,半陆半溪水,故称之为“半塘”。对“半塘”、“荔基莲塘”的水乡风貌,宋代诗人方信孺有诗云:“绿阴到处小舟藏,浅水飘红五里香。”

  而又有记载:“梁家祠坐北向南,面前是历史上流经上下西关的逢源涌水道,与朝南一线房屋并排而列,临水阶前宽广,除水埗码头以外,街前种植果树,一派好风光。”这就是水乡传统,无论是三月三的“北帝诞”,还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泮塘人如今仍沿袭着这些美好的水乡民俗,将老祖对于水文化的诠释传承得淋漓尽致。

  “稼穑是生涯耕雨锄云蓑笠影忙花坞里,诗书为乐业囊萤快雪弦歌声彻泮溪中。”那是泮塘许多年前的水乡风情,“我还记得童年时候泮塘荷叶田田的时节,农民在田里种水生作物,中秋前后就起藕。”60来岁的泮塘小梁先生回忆。不久之后,龙舟水涨,泮塘小龙也将苏醒,岭南水乡人那一桌桌美味的“龙船饭”也将端上周……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