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述评:文化寻根沉淀国人底气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8-10-9 5:15:23 人气: 来源:

  有声语言艺术,包括戏曲唱念、声乐、曲艺表演、朗诵等,都讲究一个“气”字,气沉、气贯胸腔、气韵通达、声气结合,练好这一口气,心里就有了底,开腔致远、声如洪钟才有可能。若是中气不足,心里犯怯,表演就会露怯,一二招式则口干舌燥,岂有效果、境界可言?

  书法绘画,若没有这一口“气”,则挥毫泼墨力道不足、提椽工笔难以耐久;文学创作,若没有这一口“气”,则构思立意浅尝辄止、谋篇布局虎头蛇尾;戏剧表演,若没有这一口“气”,则人物塑造游移不定、场面渲染乏力……文化,最讲究精气神。一个“气”字,行走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均不离其。

  以演绎法所寻得的不同艺术门类各自的艺术规律中,“底气”可得触类旁通、四海皆准。故而,人们若从归纳法来看大文化概念,“底气”的基础性地位不容置疑。以文化观观国家、民族和历史,文化之品格映照出人之为人的“人格”、国之为国的“”,决不能被抽走的,必是那一口“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同时在诗歌、小说、散文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寻根思潮”。1982年,作家贾平凹就在自己的创作谈《卧虎说》中认为,应该“以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文化寻根”的动向已经初露端倪。1985年,作家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的谜。”

  在现代性的叩问之下,以彰显民族特征和民族审美为理论指向,致力于使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现代意识、世界文化互为视角、进行对话,——“文化寻根”,正是用文学的载体回答“中国人的底气何在”的追问,是探寻中国文化“底气”的一次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实验。

  理论界有不少学者认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否定民族文化的主义态度,动荡的社会状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化造成的重创,随民族文化一同噤声的,还有民族文化的底气。丢失了自信和“底气”的文化复兴之,经历过机械,经历过“全盘西化”,经历过钩沉复古,经历过泛化,复杂而暧昧的价值估断并没有抚慰国人脆弱的文化心理,文化的“底气”命若琴弦,仍在等待有心人的知音。

  在今天,我们重提“文化寻根”,并非是要按图索骥地再造一次运动热潮,我们探讨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探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梦”,并非是要一枕黄粱地数典“祖上曾经富过”。重估价值、追根寻底,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既是客观需要,在线测字打分又是主观要求,——个体以文化坐标轴中独一无二的坐标点来证明生命的存在,国家、民族以文化传承的脉络来证明群体的共生,现代意识则在具体文化根底中衍生、发展。

  ——百花齐放是有底气,万马齐喑是没有底气;视听通达是有底气,“莫谈国事”是没有底气;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有底气,“道以目”是没有底气;浓妆淡抹总相宜是有底气,将历史当作小姑娘任意涂抹,是没有底气;罗中立名画《父亲》,以其充沛的情感、切肤的,刻画了饱经沧桑却仍对生活充满期待的中国标本式父亲,是有底气,乾隆元年献媚之作《千里嘉禾图》,罔顾事实江山,实是没有底气;中国戏曲“一桌一椅一世界”对时空极富张力的构建与穿越,是有底气,而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的舞台、目迷五色、震耳欲聋,揭开层层叠叠的华服一看,内里其实压根儿缺乏底气。

  无论谈古还是论今,底气是文化之“格”,从现代意识和现实需要的角度来看,社会运行透明、有序,伦理、有力,人人遵循基本的、共同的契约,夯实这样的社会基础,文化的上层建筑才可能有底气。若现实世界遍布灰色地带,主体行为混乱无序,则文化领域必定禁忌丛生,碰到哪儿都气短乏力。(曹华飞)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规模不小的中国知识群体站在了文化的视角上,将自己的文化视为“他者”,视为现代性中的“外来者”:可能美丽,但神秘、蒙昧、未开化、没有“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立足之地。这种站在看东方的角度,不仅是文化的不公平:为中国文化了一套价值判断标准;也是为历史障目:不相信中国能走一条之外的“他选”之,了以民族文化为基点完成现代转型的可能。【详细】

  作为世界工厂,我国每年向全世界输出90%以上的打火机、纽扣、衬衣,让全世界都享用到中国创造的物质。但长期以来,我们主动输出的有影响的文化却寥寥无几。在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来自中国的文化元素,大多还是服装、名胜古迹、功夫等碎片化的表意符号。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出于不同目的针对中国的、扭曲甚至妖也此起彼伏。【详细】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仅需要这种温情与,更需要认真梳理总结,撷英取精,以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美德成为时代的重要组成元素,思想,端正言行,促进社会和谐。【详细】

  当中国留学生异国他乡勇救落水孩童,我们从围观者眼中看到了善意与欣赏;当走出国门的游客高声喧哗、信手涂鸦,世界投来的目光也随之冰凉。对外交往中,每个的认知与行为自觉,直接影响着一种文明的被接受与被尊重程度。【详细】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的伟大,绝不是因为体量巨大,也不仅在于其所呈现出来的极其多样化的形式,而是在于内在的强大力和吸引力,这些伟大的历史遗产无不构成了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详细】

  文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紧迫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问题愈加突出。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认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问题。雷默因提出“共识”而闻名,他认为,中国一些官员在展示本国文化时,仍然习惯于选用那些老掉牙的戏剧、功夫和茶叶等,他们还未意识到如何充分利用当代中国的文化先锋。“假如把形象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详细】

  作为中国形象体认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的。1933年,著名报人胡愈之主持《东方》调查“新年的梦想”,刊出社会142人列出的247个梦想,诸如“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主义的理想”等,这样谈论、谈论文化、谈论主义者不在少数。、文化甚至主义,理应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意义重大。【详细】

  博物馆,发达国家经常把它作为全民温故历史、教育后代、传承文化、发扬民族的重要场所,发挥其活教材的作用。每年,不少国家都会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活在每个人的身边,渗透在每代人的生命与生活之中。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尽如人意,许多地方没有自己的文化博物馆,即使有,也因陈旧的布展方式、的运营机制,让“宝贝”们沉睡着。而这次新一代领导人在用好、用活博物馆这本“教材”上,开了一个良好先例。【详细】

  树立文化自觉,就要努力开掘中华文化的精华并让其发扬光大。当然,这也绝不是故步自封、包容。封闭的结果必然是文化的没落。2000多年前,曾劝诫秦王嬴政说,如果一味眼光向内,珠宝玉器、佳人良马、美器绚彩都不会出现在秦国,“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天,不断深化,不断汲取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是使中国文化更具亲和力、影响力,更加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必由之。【详细】

  人格,匡扶公平,追求真知,皆以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为准心,由此,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章太炎曾言,“生二十世纪难,知种界难,新学发见难,直奋厉时难……”,感叹复杂现实裹挟之下立定的。在今天,我们谈论文化,必须谈及骨气,概因骨气乃“”之所在。每一个具体个体首先有了激浊扬清、锲而不舍的骨气,国家民族文化才有力量。【详细】

  从新中国建立到,六十多年来中国走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中国的发展完全没有沿着那条殖民化道走,靠着自己的内部的力量,靠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我们走出了一条后发现代化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之。这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奇迹。只要了解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深深感到中国成就的伟大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和平崛起的文明型国家。每一个中国人应为中国的成就而自豪,这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最的根基。【详细】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