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野春色如何认识目前的行业发展问题、如何认识企业生命周期过短、如何认识过往的生产模式及商业模式与大趋势的冲突、如何正确认识现有的管理水平能力、如何平衡现有的人才机制和企业发展的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不完全取决于管理手段、工具,而更取决于文化基因及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深度反思。在浙大EMBA实施的“商学+”计划中,特别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
根据多年的企业管理研究和教学,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不是取决于员工、也不是取决于市场,而是取决于高层管理者。在浙大EMBA课堂上,教授提出了一个先决性的思考方式,——‘向内看’。他希望培养企业管理者通过学习经典,对照自己得失,明白‘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经典《大学》的开篇,其蕴意,绝非字面解释那样简单。“大学之道”即管理之道,而管理之道在于发现和阐明那个自明的德性前提,在于探索和建立能够正向影响人们的合理途径,在于追求和创造最广大的共同利益。只有理解了终极目标和归宿,才能认清当下的立足点和定位;也只有认清了立足点和定位,才能让思维得以专注;而思维专注了,便可以排除外在干扰和;排除了干扰和,就有可能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才会有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终有始。理解了这种优先顺序,也就差不多把握住了管理之道的真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认为,现行的EMBA项目教育体系,必须纳入有关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是浙大EMBA办学的核心旨。教授表示,如果EMBA项目只向企业管理者传授“术”,而忽视“道”,EMBA项目教育的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偏移,甚至南辕北辙。
浙大EMBA项目的教学体系,在“商科精要”模块的基础上,主要以“创新创业”与“金融资本”模块为双核驱动,以包括人文思维、科学思维、设计思维、管理思维等“四大思维”模块构成整个教学框架体系。
教授主讲的《管理哲学》,系人文思维模块下的课程,也是浙大EMBA同学所上的第一堂课。为什么浙大EMBA项目将《管理哲学》置于第一课呢?
“MBA项目的定位在于培养未来的管理人才,而EMBA项目的授课对象已经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家。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是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同那些多数尚处在中低层管理岗位未进入职业化管理轨道的准管理者相比,有很大区别。”教授认为,很少有企业家会为了一张文凭来EMBA课堂学习,企业家需要的是,通过EMBA学习,一方面获得真知,一方面也借此寻找对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当然,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让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们通过两年的EMBA学习,真正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进行‘反思’,那么,EMBA教育就是成功的。”教授强调,促使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反思”,应该是EMBA教育的核心命题。
经过40年的,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企业家和管理者,同时也在不断激发后继的创业者,并持续推动企业管理的职业化进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或许可以发现,今天那些被称为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中,真正具备“企业家”的人,可能还不占多数。
“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和社会责任。在全球化背景下,要真正具备“企业家”,又一定离不开一种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国际视野”;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上,又能兼容并蓄,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出一种而又独特的“国际视野”,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文化自信才有兼容并包”;而有了“国际视野”,才能激活“创新能力”“创业”,也才能自觉地承担更广大的“社会责任”。这恰是今天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的本质特征,也正是浙大管理学院人才培养的四个核心定位,即“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社会责任”。
浙大管理学院人才培养的这四个核心定位,落实到浙大EMBA项目上,就是要培养真正具备“企业家”的高级管理者,而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自然就要求EMBA同学必须学会“向内看”,不仅要认识自己,更要认识自己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根源性及融入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以此再来重新认识自己的事业、企业与合作伙伴,进而让自己和自己的企业得以再定位、又出发。这难道不正是EMBA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广义的持续“反思”吗?这个“反思”过程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管理哲学》这一门课中,而应该贯穿于整个EMBA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恰是现阶段我们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急需要补上的一课。
《经理人》也认为,在目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家和管理者们需要学习,更需要通过“反思”和“对话”式学习,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如何认识行业发展问题、如何认识企业生命周期过短、如何认识过往的生产模式及商业模式与大趋势的冲突、如何正确认识现有的管理水平能力、如何平衡现有的人才机制和企业发展的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不完全取决于管理手段、工具,而更取决于文化基因及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深度“反思”。
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尤其是民营企业,首要的是创始人自己。根据多年的企业管理研究和教学,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不是取决于员工、也不是取决于市场,而是取决于高层管理者。
浙大EMBA的《管理哲学》,并非狭义的学科意义上的《哲学》课,而是研究、探索管理科学中蕴含的人文思维。用教授的话说,就是学会理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比如,我们大多数企业家和管理者都非常熟悉德鲁克、稻盛和夫的著作,其实,我们从他们的著作中获得的是‘思想’,是对企业管理高屋建瓴的思维,而不是一些具体的财务知识或业务与商业模型的设计。”教授表示,德鲁克、稻盛和夫的管理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管理哲学。
教授表示,企业家和管理者学习德鲁克、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是为了借助他们的管理思想进行“反思”和“对话”,进而总结和发展出自己的管理哲学。
以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思想为例,“阿米巴”表面上看是“量化分权”,即由上到下,由大到小,分层逐步推进,以至于每一个很小的业务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经营的实体,从而激活每一个员工的内在“企业家”;而其背后却有“京瓷哲学”的核心在一以贯之地支撑着这种经营模式,同时还有《京瓷会计手册》等一系列规则化的保障措施。若看不到“阿米巴”经营模式背后的管理哲学及相应的规则体系支撑,只是想照搬“阿米巴”这个“量化分权”的做法,恐怕大多数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我们的企业在管理上很喜欢直接套用别人的模式,结果大多不成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考虑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基础与那些引进来的管理模式是否适应。”教授认为,就像实施“阿米巴”经营,这其实对企业的文化、组织和员工能力等都构成极大挑战。员工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与企业是“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业务部门实施核算后,如何确保财务、人事、管理等信息的准确、公开、共享?组织被细分后,如何避免“各自为政”,等等。
“关键不在于能否学习,而在于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否恰当!”教授表示,由于成功的模式绝大部分不可复制,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探索别人成功背后的原理和原则,比如:在什么背景之下,那些成功企业的管理者会产生一个看上去极具创意的思想?这种思想产生的根基是什么?这种思想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方意义上的原理和原则?这种原理和原则又是怎样驱动企业变革和发展的?
“透过成功模式的现象,看到背后原理和原则的本质。这恰是一种对成功模式的‘迂回’式学习过程,借助这种‘迂回’式学习过程,才能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对企业的思考,找出企业发展问题的症结,并予以解决。严格来说,自己企业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只能自己创造。”教授鼓励EMBA同学通过“迂回”式的学习过程来增强自己的管理思维。
在市场日益不确定、企业转型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浙大EMBA同学都带着各种问题进入课堂,这也给EMBA项目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浙大EMBA项目去年正式实施了“商学+”计划。其中,特别强调人文教育模块的重要地位,以此来促发EMBA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为什么”,学会深度“反思”和“对话”。
教授认为,浙大EMBA项目的“商学+”计划中的“人文模块”,旨在将人文和思维方式融入到传统的商学课程中,以体现商学课程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浙大EMBA项目的“人文模块”设计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增加“人文”类的、论坛等相关活动安排,充分发挥浙大这样一所综合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让EMBA同学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学科的精髓,学会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理解管理;二是拓展现有商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文和思维方式渗透到商学的知识、工具、方法的教学和研讨之中,从而使EMBA同学在学习商学课程的同时就能将“道”与“术”真正融为一体。这后一方面的尝试,也可以通过几位老师合上一门传统商学课程来实现。
这样的教学,会让EMBA同学跳出过去僵硬的单向度思维,学会用人文思维和学科思维的叠加思维,提升战略定位、制度设计、组织管理乃至人职匹配等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管理哲学》尽管是一门的课程,但其所强调的“反思”式思维方式,却可以贯穿于大部分课程之中。“《管理哲学》是一门让大家养成用文化经典和学科经典来照‘镜子’习惯的课程。”教授表示,我们的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
每个国家里那些能够做到基业长青的卓越企业,都深深扎根于本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教授认为,没有文化之“根”的企业,不会有自信。那么,这个文化之“根”如何培育呢?
教授认为,中国的企业离不开中国这块文化土壤,中国的企业当然要将企业的文化之“根”深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他在《管理哲学》课上,会将钱穆先生所列的中国人必读的九本文化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推荐给EMBA同学,让大家通过阅读文化经典来体会企业的文化根源性。
在教授看来,文化经典既可以帮助企业自觉地反思、认同和传承文化传统,也可以提升企业家和管理者的领导力。像经典《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既是对管理者管理的要求,也是对组织管理所应具有的内在文化价值观的强调。
教授希望EMBA同学通过阅读文化经典,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反思,训练思维。浙大EMBA有一个特色的学习组织,叫做“启真社·国学课堂”,已了每天阅读中国文化经典的进程。
阅读、研讨中国文化经典,并借文化经典来反思和企业管理实践,已成为浙大EMBA 项目近年来的一大特色。事实上,我们所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管理”所蕴含的“道”,一定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如果能够让我们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切实将中国文化传统与全球化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社会责任”所代表的现代“企业家”,那么,我们的EMBA项目便一定能实现“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的办学旨。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