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克利夫兰美食 > 正文

亲亲土豆:屌丝产业逆袭记

类别:克利夫兰美食 日期:2015-7-22 0:01:43 人气: 来源:

  特约撰稿 张晗/文

  当我们把马铃薯加冕为主食

  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与挑战

  特别是,当这样一种生产方式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

  它又将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影响

  历史,有正史和野史之分。但无论如何,它都会在某一个重大时刻发生巨大改变。

  1月6日,在京召开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与会的农业部官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等单位专家共同提出,“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

  大会论断,“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这话传到农村大娘大爷的饭桌上,他们头也不抬,见怪不怪地嘟囔着:“把一道菜当主粮,还不如拿红薯当饭吃!”这话传到种土豆、销土豆的种植大户那里,他们乐得一蹦三尺高,大声喊:这下好了,俺终于要发大财了!这话传到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大大小小的麦德基、肯当劳那里,工作人员把漏勺一放,笑着说:咱也承包土地种土豆去!

  马铃薯俗称土豆。全中国人都爱土豆,这不是假的。这个圆圆的不起眼的小家伙,在中国的种植史至少有四五百年,如今已经遍布,种植规模雄踞世界第一,人们的一日三餐完全离不开它。不能不说,这里面蕴含着一个令人惊讶的传奇。

  马铃薯咸鱼翻身,与今日的屌丝逆袭,完全是一个样!只不过,屌丝成名的大多是个体,而马铃薯,则完全像汪洋大海,突然之间以汹涌之势撞击人的胃口,让人不得不正视它的存在,直至刮目相看。

  高看一眼

  给你100个机会,猜猜马铃薯主粮化的理由是什么?

  是中国粮食不够吃,马铃薯要承担起解决粮食危机的重任?专家一句话就会将你噎回去:“中国的粮食生产已创造了农业种植史上罕见的‘十一连增’奇迹,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是马铃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已经比较常见,且营养丰富、口味多样?的确,马铃薯被誉为人类的“第二面包”,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糖尿病,几乎兼有粮食、果蔬里所有营养成分,有利于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

  是因为马铃薯在中国种植面积广,耐寒、耐旱、耐瘠薄?这话也对,在我国,土豆的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2013年达到8421.9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种植规模世界第一。

  ……

  这些理由有的很有道理,因为事实就在那里摆着:马铃薯已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连在一起,你叫它“主粮”也好,它本身就是一道“主菜”,者的意思,是让人们更加重视它,扩大种植面积,研究深加工的方法,最好能当成米、当成面,让它获得和小麦、玉米、水稻等同的江湖地位。

  这其实是国际惯例,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就这样了,我们也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早了,比晚好。

  还是专家说得好,把马铃薯作为主食开发,是因为“拼资源拼消耗的粮食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需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需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需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需要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这“四新”要求,“逼”出了马铃薯主食开发思。小小马铃薯,堪称当年乒乓球打出的“乒乓外交”。

  在,马铃薯早就是不折不扣的主粮了。梵高有一幅知名油画,《吃马铃薯的人》,画面上的人饥肠辘辘,桌上的土豆块,成为他们果腹的唯一食物。这种描述是准确的。在中国人眼里,欧美人以马铃薯为主餐,似乎天经地义,但殊不知,他们接受土豆的过程,并不比我们来得快。

  目前,马铃薯的祖先,科学家发源于公元7000年前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的的喀喀湖,因为抗寒、产量丰,这种块茎植物被当地的印第安人尊奉为“丰收之神”。到了1532年,西班牙一个下士军官到达秘鲁建立殖民,随后于1565年将马铃薯当作贡品献给国王菲利普二世。当时的西班牙宫廷,只是把它种植在花园庭院里,当作珍贵的奇花异草到处送人,随后100多年里,马铃薯蔓延整个欧洲。但,由于是印第安人所吃的从地下挖出的食物,它被称为“的食品”“猪的饲料”,与、低下等种种不堪等同。美国人迈克尔·波伦在《植物的》中谈及当时的马铃薯:“小麦是向上指,指向太阳和文明,马铃薯却是向下的,它是的。”

  一种文化色彩,不可思议地附着在马铃薯身上。Larry Zuckerman在《马铃薯——改变历史的贫民美馔》一书中写道:“过去这400多年来,马铃薯受尽了世界对它的。社会曾害怕、怀疑、轻视及嘲笑马铃薯。甚至到今天,我们仍使用如‘沙发马铃薯’或‘马铃薯头’等负面用语。”

  这还不够。在英国,探险家拉雷格爵士把马铃薯连根带叶献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后者接受了进贡,极为高兴地宴请四方来宾。但她的厨师因为不懂得怎么吃,自作主张把马铃薯的块茎扔掉,而把腐烂有毒的叶子、茎秆烹饪了,结果可想而知,吃的人全部中毒。女王盛怒之下,全国禁种、禁食马铃薯。同样,在法国,马铃薯被很多人认为会引发麻风病、梅毒、猝死和性狂热(由于马铃薯与番茄同属茄科,外形又似勃起的,一度被欧洲人当作催情剂使用),“的苹果”的如影随形。

  直到17世纪上半叶,当信心坚定的拉雷格爵士把马铃薯带入他的家乡后,这个命运多舛的,在欧洲目中的形象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 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马铃薯纳为主要农作物的民族。它救了这个民族,当然后来也差一点毁了这个民族。

  主粮礼遇

  把马铃薯确定为主粮,背后展现的是国家战略。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与红薯、谷子等同样普遍的农作物相比,马铃薯的优势真的就十分明显吗?它能承担“第四主粮”的“重任”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认为,确定主粮的标准有四个:是否能在比较大的区域内大规模进行生产;是否能够大量的长时间贮存;是否能够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是否在一日三餐里占主要比重;是否能够提供大部分人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

  拿这样的标准衡量马铃薯,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沧海横流,舍我其谁?中国人的价值观,从来就是实用,而不是像人那样,拿着一件吃食,一定要问一问它究竟是派来的,还是的。中国农业部的立意,种植马铃薯,既可缓解粮食安全压力,帮助调整种植结构,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能改善生态、节约水资源,最终达成一个多赢的局面。这同样立足于实用。

  与其他主粮早已遇到增产瓶颈相比,今后,中国马铃薯的增产空间却是极大。“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提出的目标是“马铃薯种植面积10年内将逐步扩大到1.5亿亩”,但实际上,如果把中国南方大量的“冬闲田”算在内,这一数字至少可以扩展到3亿亩。而增产1.5亿亩或3亿亩的概念究竟是什么?

  目前,我国马铃薯平均亩产只有1吨多,仅相当于南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一半,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3。通过推广高产高效、可持续的技术模式,马铃薯的平均亩产“一不小心”就能提高到2吨以上,全国每年整体增收4亿吨。拿这4亿吨鲜薯加工成全粉,约收8000多万吨。而全国夏粮(冬小麦)的常年产量为1亿~1.2亿吨,磨成面粉也就是约8000万吨。这就是说,在不与其他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在中国种植马铃薯就相当于多产了一年的夏粮。

  这当然是极大的,我们没有理由来它——在“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马铃薯于未来发挥的作用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马铃薯作为食物,历史上曾过许多国家。比如上文提到的。土地贫瘠、常年阴雨天气、谷类产量低,17世纪,马铃薯就像是派来的一样,很快就以种植的适宜性和高产性遍布整个。人过去以种植燕麦为主,用来制作麦片粥,但燕麦每年秋天只会收获一季,其他季节,土地就一直闲着,人只能忍饥挨饿。逢上灾年燕麦颗粒无收,那么就会整个。是马铃薯的到来,解决了人的温饱问题,让这个国家度过漫漫长夜,而且,从1762年到1801年,的人口从110万增加到了520万,几近4倍,小小马铃薯,居功甚伟!

  但福兮祸所伏。有句俗语: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开不得玩笑,一是婚姻,二是马铃薯——正当人把马铃薯当作物质上的《圣经》的时候,这个国家到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1845年,一种名叫“晚疫病”的病菌席卷了的马铃薯种植田地,植物的叶子和地下块茎都腐烂变黑,当年收成减少40%以上;第二年,“晚疫病”卷土重来,摧毁了90%的马铃薯。饥饿以及各种疾病,造成量死亡,的保守统计是100万人。

  大,直接催生的就是的移民潮。从1846年开始的60年间,大约有500万人离开,其中有130万人远渡重洋跑到洲,到1911年人口只剩下440万左右。来到美国的,诞生了不少像前总统肯尼迪、里根这样的名人。

  一种食物能塑造一个国家,想想看,这里面确有某种关系。中国不像那样种植结构单一,早在四五百年前马铃薯经由海上丝绸之传入中国前,中国人的主食名单中,小麦和水稻就占据了主要。但是,一旦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历史就有些惊人的类似了。

  在中国,马铃薯的推广过程和范围大体和欧洲一样,先皇亲王族(清代早期还是皇族专用),后平民百姓。乾隆三十七年,也即1772年,放松户口管制,永停“编审”,农民有了迁徙的。人口的流动和增长,对垦荒增粮有着极大需求,这样,适合在高寒山区种植的马铃薯就派上了用场。短时期内,开荒者将马铃薯引入四川、贵州、、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广泛种植,特别是四川和贵州,老百姓的日常主粮就是马铃薯。1889年《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马铃薯已经成为皇家军粮。

  中国人对马铃薯的态度,和人一样实用,这从各地对它的不同称呼就能看出:1682年《畿辅通志》称为“土芋”,1685年《宛平县志》记为“地豆”,1830年《大同县志》录为“子山药”;民间,人说“山药豆”,云贵人、广西人、广州人、西北人则分别叫它“洋芋”“番鬼慈薯”“ 薯仔”“爪哇薯”,全是不带过多文化色彩的亲近称呼。

  至于说“土豆”,则是全中国人都会叫的名字。中国人向来和土地有割舍不断的关系,如今,把土豆当作主粮登堂入室,在感情上也算得自然而然。

  果腹和口腹

  既然要吃,就要吃好。马铃薯接下来的吃法,令国人无限遐想。

  过去,马铃薯在国人的餐桌上一般是菜:醋溜土豆丝、土豆炖牛腩、烤小土豆、拔丝土豆,等等,延伸出土豆粉、土豆泥、土豆粉条等火遍的小吃或突出产品。现在,主政者的意见是要把马铃薯加工成面粉、馒头、面包、面条、米粉、包子、饼干、蛋糕等一系列的主粮产品,让其兼具填饱肚子的“果腹”之能和满足味觉的“口腹”之欲,跨度不可谓不大。

  中国人对食物的幽默是由来已久的。比如关于面条:面条被馒头,找花卷替它报仇。花卷去找馒头,上遇到豆包,误认为馒头,便把它揍了一顿。回去面条问报仇了吗?花卷说放心吧,屎都打出来了!再如薯条:某日,落单的叉烧包挨了面条的狠揍,回头纠结族人向面条寻仇,只见薯条一人悠闲地在马上闲逛,一干人二话不说,噼哩啪啦就将薯条暴打一顿。老大豆包余怒未消,又照着薯条补了两脚,骂道:“打了人还敢穿得闪闪的逛街!欠扁!给我继续打。”

  加盟“中国饭局”,马铃薯凭空多了一个“假洋鬼子”的称号。但这实在是委屈、了它,正如中国第一吃货沈宏非所言,如果说土豆的大量种植曾间接促成了工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勃兴,那么近现代以来,土豆在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浪潮中,再一次扮演了一个微妙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指的就是麦当劳的薯条和薯片。

  炸薯条,依然最早发源于欧洲,据说由比利时人始创于19世纪,流传到法国后大为风行,1813年起被称作French Fries。马铃薯于1621年经由百慕大群岛引入,由于广袤的需要拓荒,且美国移民对食物还没有那么挑剔,所以,马铃薯和牛肉、果酱、乳酪等一起,顺理成章地被摆上家家户户的餐桌。1842年,英国作家狄更斯注意到,美国人在餐桌上呈现出“、无精打采”的神情,好像用餐“是自然的需求,与乐趣或享受无关”。1851年,的一位英国矿工认为,用餐老是打断工作,所以必须“越快越好”。英国家连恩到美国参加建国百年,说他在纽约、,感觉“每件事都在赶什么似的”。

  快,就催生出快餐,马铃薯首当其冲。1802年,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在白宫用炸薯条招待客人;1853年,印度籍厨师Geoge Crum在纽约萨拉托加温泉区一家高级餐厅发明薯片,1895年克利夫兰出现制作薯片的工厂;1940年麦当劳创立,1955年哈兰·山德士组建肯德基,1956年乐事成为生产薯片的第一品牌……界上其他国家还在细嚼慢咽马铃薯时,以“快”著称的美国人已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让古老的马铃薯变得年轻。

  一根薯条的产业链条有多长?一块薯片引起的飓风有多大?微观上的一些经营数字,恐怕只有麦当劳、肯德基、乐事他们才能说得清;宏观上,2009年美国马铃薯54%用于制作薯条、薯片及冷冻产品,28%直接食用,12%用作淀粉,其余用作种薯和罐装食品——美国正是用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利用价值和销量,全球都是它的市场,快速发展的中国,亦概莫能外。

  这还不包括品种、标准、工艺、生产规范、专利申请、包装设计……当我们把马铃薯加冕为主食,这里面蕴含着巨大商机,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当这样一种生产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又将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影响?

  这里有一则旧闻:美国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2014年5月公布,美国和中国分别拥有8690万、6200万名肥胖人士,各占全球肥胖者总数的13%、9%,居全球前两位。还有一则新闻:麦当劳日本公司1月23日发布消息,称由于劳资纠纷造成发货延迟,该公司对市场的薯条供应不得不作出,“顾客仅可以购买小份薯条”,受此影响,2014年12月的销售额同比下降21%。

关键词:克利夫兰小吃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