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克利夫兰景点 > 正文

从零到无限From ZERO to Infinity丨展览预告

类别:克利夫兰景点 日期:2024-11-29 0:17:34 人气: 来源:

  ZERO Group(通常称为ZERO )是艺术家海因茨·马克(Heinz Mack)、奥托·皮内(Otto Piene)、冈瑟·尤克尔(Günther Uecker)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在杜塞尔多夫创立的实验艺术团体,通过对于光、空间、动势的探索,延展艺术的边界与可能性。同时与ZERO同时代的欧洲、亚洲以及的前卫艺术运动同频共振,并邀请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草间弥生(Kusama Yayoi)等同时代先锋艺术家参与其中。ZERO并不是一个组织化的艺术团体,更像是一个全球性的艺术生态,正如艺术史学家凯瑟琳·米莱(Catherine Millet)所写的那样,“零是由机遇、邂逅与友谊所织成,推动着一场场展览与事件的涟漪,这如同寂静海洋中的波纹,层层扩展。”

  展览《从零到无限》承载了ZERO的性与艺术理想,继承其前沿性的实验探索,并引发“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辨。展览通过作品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科技及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关系,了跨媒介与物质的对话,探讨生命、生态与技术共存的复杂性。

  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韩国的14位当代艺术家的23件作品,展现了关于动态、光学、生物、科技及新材料等领域的特定场域艺术实践。作品不仅是对ZERO创作的回应,更是对当前全球化危机及技术发展挑战的深刻反思。艺术家们打破了人类与类生命形式的界限,展览从ZERO的历史视角出发,探讨艺术在当下的责任,观众思考人类在高度技术化未来中的角色。艺术家们在对生命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共存方式的探索中,借由多元媒介与观众的感官联动,讨论自然与科技的共生。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正如奥托·皮内(Otto Piene)所言:“一片寂静之地,充满着全新开始的纯粹可能性。”

  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新闻学双学士。UCCA青年赞助人,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策划与展会设计艺委会委员。艺术行业从业经验十年,作为ShinyArt善怡艺术创始人,连续推出“善怡艺次元”“城市光谱计划”“晴天艺术计划”等公共艺术及艺术教育品牌,持续关注科技创新及跨领域多元融合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致力于新类型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沈凌昊,1988年3月出生于中国上海,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于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沈凌昊的创作媒介涵盖摄影、影像、装置、写作等。在他的创作谱系中,⼀极源起摄影,如同⾯向真实世界的器,⼀极触动⾁⾝,营造⾝⼼灵的交感共振。他关注的历史、、时间、现实都收纳于极具个⼈⻛格的艺术现场之中,对于个体⽣命的尊重与当下现实的危殆共同构筑起对于“主体性”的关照。

  高入云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不同程度的模拟与动态、没有任何意指的形态和节奏,引导观者的视线在多个维度间游走。上百根在空间中运动,用不同的速度交叠往复,趋近于零,代表了机械运动中的衰减过程,它也与人的意志、思维和机能的衰减相似。

  高郁韬,1988年出生于湖南,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2019年获得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并得到教授卡塔琳娜·弗里奇荣誉大师生称号。其作品触及记忆,时间以及日常之物,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创作摄影,装置,视频以及纸上作品。他试图在创作中去探索如何以一种诗意的艺术方式去代替日常事物中平淡的功能性。他将平凡的东西再次组合、排列。以完全意外的方式让人重新面对日常熟悉的事物,让它们产生一种新的关系与新的情绪。

  艺术家曾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包括比利时Hangar艺术中心、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富克旺美术馆、索林根美术馆美术馆、法国巴黎大、青岛西海美术馆、上海久事美术馆等。其在2023年获得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2022年获得第六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摄影节,入围2019年第73届国际贝尔吉斯艺术,以及入围2016年中国三影堂摄影。

  Han Lee(李翰)是一位全能的跨界艺术家,他的作品涉及新艺术、设计和音乐。编程、绘图、交互设计、作曲、演奏都由他完成。他以艺术表达对自然的捕捉,将物理对象为数字世界的一部分,将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转换为可视可听的视觉和声场。

  John Roloff(约翰·罗洛夫)是一位视觉艺术家,概念性地利用场所、生物变化过程和自然系统进行创作。他以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陶瓷作品和户外窑炉项目以及其他大规模的项目、画廊装置和研究地质及自然现象的物件而闻名。基于广泛的背景和对地球科学的持续研究,他从地球化学和全球代谢的视角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在地质、生态、建筑、陶瓷、工业、代谢系统和历史等领域中,探索材料、概念和表演之间的诗意和特定场所关系。船只是他作品中的核心意象,隐喻着海洋与陆地在地质和当代时间中的心理和过程。

  他在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学习地质学,师从埃尔德里奇·穆尔斯(Eldridge Moores)教授及其他教授,经历了1960年代末板块构造学的形成时期。在学习地质的同时,他还在大学戴维斯分校学习艺术,师从鲍勃·阿内森(Bob Arneson)和威廉·T·怀利(William T. Wiley)。与易斯·马拉克(Louis Marak)合作后,他于1973年获得州立大学洪堡分校(CSU Humboldt)的艺术硕士学位。除了在美国、和欧洲进行的众多和特定场所装置外,他的作品还参与了在美国艺术博物馆、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史密森学会、科隆照片展和威尼斯建筑与艺术双年展等展览。

  他的作品在公共领域探索地质及相关概念的实例包括:的耶尔巴布埃纳花园(Yerba Buena Gardens)、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西雅图I-5长廊公园(I-5 Colonnade Park)和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他曾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会(NEA)三次视觉艺术家学金、古根海姆基金会学金、艺术委员会的视觉艺术家资助以及探索馆(Exploratorium)的伯纳德·奥斯特学金(Bernard Osher Fellowship)。

  刘建华,目前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1989年雕塑专业毕业后,他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工作。2008年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进行创作,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当代艺术的个人语言体系,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起先多以陶瓷作为媒介,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特征。随着创作的深入,艺术家近年已逐渐转向综合媒材的利用与试验。

  刘建华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艺术”、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第一届新加坡双年展、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作品被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V&A博物馆、美国纽约MoMA、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原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林科从2010年开始, 将自己变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其艺术工作室,从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素材作为其艺术作品的素材与形式。日常互联网的探索和对应用软件的操作催生出他的艺术创作和自画像。他使用屏幕截图和屏幕软件记录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

  在他的作品中,林科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电脑软件,在软件原本设计的意图之外寻找新的功能,从而使的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如果诗歌表达了语言的乐趣,那么林科的作品则呈现了软件用户图像界面的愉悦。

  林科的创作实践为他赢得了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与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 青年艺术家大。他的作品曾在,OCAT当代艺术中心,ZKM艺术中心,Folkwang博物馆,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民生美术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克利夫兰当代艺术博物 馆,曼切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 Ikon Gallery等艺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亦被广泛收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白兔美术馆 当代艺术美术馆,尤伦斯艺术基金会,KADIST,M+视觉文化博物馆,新世纪基金会,浙江美术馆及K11美术馆馆藏。

  Laurent Lettrée (觉然),是一位著名的法国装置艺术家和声音疗法电子音乐制作人,以其在音波图学(在水中可视化声音)方面的创新工作而闻名。他的艺术深受大自然的神秘领域和科学奇观的深刻。在他超过23年的广泛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制作独特的乐器、创建互动装置,并生成空灵的声音。

  觉然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共振学的探索,特别是声波如何与水相互作用以创建动态的视觉图案。他的装置经常包括配有传感器和水下扬声器的大型水池,这些扬声器发出特定频率的声音。这些频率产生迷人的共振图案,使观众能够目睹声音的隐藏几何形状。

  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相互作用不仅提供了深刻的冥想体验,而且突显了声音频率的治疗潜力。通过利用这些原型图案的力量,他的作品培养了一种平和与和谐感,促进了多个层面的疗愈。

  觉然的音频视觉表演和装置作品曾在全球多个知名场所和活动中展出,包括迈阿密艺术博览会(2001年)、上海双年展(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MAM博物馆(2017年)、声音艺术博物馆(2023年)、上海HOW博物馆(2023-2024年)和成都之美术馆(2023年),以及奥迪、百时美特、豪雅等品牌的委托。

  觉然通过共振学创新地将艺术、科学和自然结合起来的方法,使他成为新型声音疗法和沉浸式装置领域的领先人物。他的作品继续推动我们如何和与周围世界互动的界限,提供独特而具有变革性的体验。

  龙盼(b.1991),工作生活于中国江西。她的创作以真菌等生物材料为主要合作对象,她也对通过生物技术将中不可见的异化变得可见感兴趣。她的研究方向为如何通过生物视角解读当代工业社会下人类的与之间更深层的、往往被忽视的关系,以探索和呈现人类所处的整个生命网络的’秘密对应’。代表作品包括“仙境口”、“风铃”、“千叶集”等,并于2022年一个围绕着野生菌、矿物和森林关系来探寻技术发展下人之处境的长期创作计划。曾获2022年获克劳德亲王基金会&歌德学院-应对变化导师等,并于2024年受文化基金会支持赴进行真菌调查之旅。

  1988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于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生活与工作于上海。

  沈凌昊的创作媒介涵盖摄影、影像、装置、写作等。在他的创作谱系中,⼀极源起摄影,如同⾯向真实世界的器,⼀极触动⾁⾝,营造⾝⼼灵的交感共振。他关注的历史、、时间、现实都收纳于极具个⼈⻛格的艺术现场之中,对于个体⽣命的尊重与当下现实的危殆共同构筑起对于“主体性”的关照。

  多年来,沈凌昊的艺术实践始终致⼒于光与空间的在地性、实验性探索,其代表性的光学场域互动装置通过新材料与技术的运⽤,探讨技术在艺术中的可能性与外延,并作为⼀种观念的语法。他运⽤感光材料的“留光性”呈现时间的回溯及忆的易逝性,通过影像对个体经验形成的作⽤赋予特定空间以强度,达成与每位临场观众的当下连接,重构时间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并⼈之脆弱易感、存在与联觉。

  他的主要个展包括:希望,Urbancross Gallery,上海,2020;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留下空间,上海 2017。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美术馆展出,包括:TAG·新当代-离岸,青岛,西海美术馆,2023;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松美术馆,2023;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化作通变,广东,广东美术馆,2023;北斗百裂拳,上海,要空间,2022;记忆,深圳,华美术馆,2021;沉睡者的抵抗,秦皇岛,UCCA沙丘美术馆。

  他的作品被昊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科罗拉多摄影艺术中心、杨锋艺术基金会、Global Dignity 基金会等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邵译农是一位很具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家。从早期的绘画,到摄影,再到雕塑与装置,他的艺术跨度较大,涵盖了不同媒介和观念。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与他的个人哲学体系紧密相连。历史、文化、社会不再于艺术家的生活之外,而是以个人为原点辐射出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变迁以及人性在其中的改变。

  王恩来1989年⽣于辽宁⼤连,现⼯作⽣活于。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学位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学位 。2015年获艺术8 中国⻘年艺术家,赴法国巴黎艺术城驻地交流,2018年获第⼗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年艺术家提名 ,2019年获王式廓今⽇中国当代艺术家国际驻留项⽬,赴美国纽约ISCP驻地交流。

  他的作品曾参加众多机构展览,其中部分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法国吉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中国美术馆(中国) 、ACC亚洲⽂化(韩国光州)、雷诺基⾦会(法国⾥昂)、今⽇美术馆(中国)、ISCP国际驻留机构(美国纽约)、chi K11美术馆(中国⾹港、上海)、⺠⽣现代美术馆(中国)、嘉德艺术中⼼(中国)、波恩当代艺术馆(波恩)、⻰美术馆(中国上海)、元典美术馆(中国)、⾦鸡湖美术馆(中国苏州)等。

  吴逸飞于 1989 年生于上海。2012 年毕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8 年毕业于美国的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并获得艺术硕士学位。近年来,艺术家吴逸飞专注于运用尖端3D 打印技术与现成品相结合的装置雕塑作品的实验与探索,并通过对植物学的深入学习与思考,以3D图像软件和3D打印技术为依托而开创的“无机植物学”的研究与创作。

  杨熹,2014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加速推动人类身体和的双重技术化。我们孜孜不倦地对自然与身体进行,以获得更为舒适的生态与持久的生命。不管是人、生物、动植物,包括机械化的非生命、更广阔的合成生态、演化变异系统等都给了艺术家无限的创作来源。机器与生物相互嵌合起来的混合生命,即是活生生的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现实物,又是艺术家创造出的虚构生命:一种新的生命认同,一个已知生命体的未知化。生物性与机器化的共生,生命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引发我们对生命边界以及合成生态的不断深思。

  张翀, 1988年出生于浙江, 2018年毕业于Alanus艺术学院,师从Jochen Breme教授,获硕士及大师生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其作品曾于杜塞尔多夫艺术美术馆,C.A.R.埃森新艺术博览会以及, 荷兰, 上海,深圳多地的艺术空间和美术馆展出。创作涉及不同材料的组合,除了探索常见材料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会结合历史,诗歌或文献资料来传递基于当下现代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态相关的议题。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克利夫兰网 All Rights Reserved